双关语的内涵、外延传承解析
本文选题:内涵外延传承 + 生成和解读 ; 参考:《外语学刊》2015年02期
【摘要】:双关语是认知主体知觉到某现实或者想象中的事物可以用另外的方法表达,经过以此代彼的概念替换而产生的语言现象。从认知语用视角出发展开的双关语研究很少见,从"内涵、外延传承"理论角度进行全面、深入解析的成果几乎没有。为此,本文旨在澄清双关语的3个关键概念,解释双关语生成和理解的操作模式,说明双关语使用中的主要限制条件。
[Abstract]:Pun is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in which the cognitive subject is aware of a reality or an imaginary thing that can be expressed in another way and replaced by this concept. Pun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pragmatics are rare. They are comprehens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nsion, extension and inheritance", and there is almost no result of in-depth analysis. Therefore, this paper aims to clarify the three key concepts of puns, explain the operating mode of pun gene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and explain the main constraints in the use of puns.
【作者单位】: 哈尔滨理工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言外转喻的加强联想模式构建研究”(11YJC740166) 黑龙江省教育厅教改项目“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策略主导-生成认知教学模型构建研究实践”(JG2014010777) 哈尔滨理工大学实践教学环节项目“英语专业语言技能认知教学模型操作实践”(ZHJG5201504202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盛桓;;意向性的认识论意义——从语言运用的视角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玉敏,潘明霞;莎剧中双关语的修辞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2 袁周敏;方宗祥;;“都是……惹的祸”构式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鞠红;低调陈述语用推理机制的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汤菲菲;;从美学语言学的视角看英汉委婉语[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鞠红;;低调陈述:基于隐喻及转喻的认知语言学诠释[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张启剑;;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7 方传余;文化语境与委婉语翻译选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朱晓红;英语中的委婉语[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洪明;;英语平行对照句的修辞特点与多用功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10 吴振兰;李月;;从文体学看英诗中排比的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翟恒兴;走向历史诗学[D];浙江大学;2006年
3 吴学平;王尔德喜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艾琳;英汉双关的认知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何爱晶;名—动转类的转喻理据与词汇学习[D];西南大学;2009年
7 蔡丽;程度范畴及其在补语系统中的句法实现[D];暨南大学;2010年
8 罗菲;修辞伦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李克;转喻的修辞批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赵会军;双关语语用翻译量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徐盛桓;;从“事件”到“用例事件”——从意识的涌现看句子表达式雏形的形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2 徐盛桓;;从心智到语言——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当代外语研究;2012年04期
3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4 张绍杰;;一般会话含义的“两面性”与含义推导模式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3期
5 刘正光;;主观化对句法限制的消解[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03期
6 孙和平;;传媒哲学与科学研究的虚拟交互性[J];哲学研究;2007年09期
7 李恒威;;意识、觉知与反思[J];哲学研究;2011年04期
,本文编号:20843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084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