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汉语保证类构式的演化:从以言行事到认识情态

发布时间:2018-08-17 20:08
【摘要】:现代汉语中的保证类构式在以言行事(做担保)的基础上衍生出表达发话者对所述内容肯定程度的认识情态功能,其语义和句法也相应地有别于原来的施为构式。本文从历时角度描写和分析汉语保证类构式在语用功能、语义属性及句法结构层面的演变,从中挖掘此类构式的演变路径和演变机制,以解释其共时特点。此类构式的语义变化为多义现象提供一个从语用化到语义化的历时分析模式,其认识情态的产生是心理层面的组块和语言层面的构式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构式变化和构式化之分更好地解释保证类构式细微、分步式、分层面的演变,构式化理论有望解决有关语言演变的其他争议性问题。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words and deeds, the guarantee class constructions in modern Chinese derive the cognitive modal functions of expressing the speaker's affirmation of the said content, and their semantic and syntactic functions are correspondingly different from the original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guarantee constructions in pragmatic functions, semantic attributes and syntactic structures from a diachronic point of view, and excavates the evolution path and mechanism of these constructions in order to explain their synchronic characteristics. The semantic change of this kind of construction provides a diachronic analysis model for polysemy from pragmatics to semantics, and the emergence of its cognitive modality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ation of chunks at the psychological level and construction at the linguistic leve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nstruction change and construction can better explain the evolution of subtlety, step and level of construction.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on is expected to solve other controversial problems about language evolution.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英语的起源与发展”(2012M52019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汉位移构式演化的历时比较研究”(15BYY018) 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话语标记的历时研究”(L11DYY02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构式化过程中词类的活用与兼容”(DUT14RW10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金满;王同顺;;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接口——“X们儿”的演变[J];当代语言学;2008年01期

2 李明;;从“容”、“许”、“保”等动词看一类情态词的形成[J];中国语文;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小枚;“核心”的流行与边缘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2 俞小和;;传播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戴媛媛;;《说文解字》“心”部字与常用简化汉字对应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徐晓宇;;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几个问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曹佳蕾;;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相关概念界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6 张睿海;孟娟;;生态农业开发的保障机制构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7 陈文武;;农民和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特征及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6期

8 王祥荣;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9 左慧芳;;建构主义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叶松庆;;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与企业家精神培养的相关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丁宇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法律探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迟君辉;国际流失文化财产返还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志奇;北京人民大会堂室内环境艺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阶腾;我国大学学院运行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王斌;论品牌名称命名翻译[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张永斌;论我国量刑程序的相对独立性[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应云总;论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雅婷;诉前调解机制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马健;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刘安琪;企业文化视域中的青年职工政治社会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焦阳;现代汉语类词缀“坛”、“界”、“圈”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文静;初中生课堂违纪行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吴福祥;关于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2 董秀芳;“是”的进一步语法化:由虚词到词内成分[J];当代语言学;2004年01期

3 王灿龙;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4 季永海;汉语儿化音的发生与发展──兼与李思敬先生商榷[J];民族语文;1999年05期

5 古川裕;;关于“要”类词的认知解释——论“要”由动词到连词的语法化途径[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1期

6 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4期

7 江蓝生;;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炜;多义现象的认知性阐释[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王锡艳;浅谈多义现象与认知[J];西昌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罗红玲;;多义现象的认知共性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薛恩奎;;俄语中多义现象和语义构词[J];中国俄语教学;2009年04期

5 谭永康;感知因素对语言多义现象的影响[J];内蒙古电大学刊;1994年03期

6 尹虹;对现代汉语词的多义现象的思考[J];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7 余锦荣;从一字多义现象看传统思维模式的局限性[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8 姜胜;试论规则多义现象聚合体[J];外语学刊;2001年02期

9 杨恩华;方位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分析[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李锡胤;俄语词汇的多义现象[J];外语学刊;198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杨信彰;;多义性的认知成因与功能意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多义现象的认知解释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来全;英汉人体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玉娟;基于语言使用的“set”一词动态多义网络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3 黄俐;英语双及物构式多义现象的认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赵庆;隐转喻视角下英汉人体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5 赵丽娜;运动动词多义现象的认知语义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6 金玉兰;英语双及物构式多义现象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艳;多义现象的认知研究:“心”的个案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8 谈建宏;英语致使—移动构式多义现象的构式语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9 范亚玲;英语双及物构式多义现象的构式语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学政;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887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1887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6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