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主体间性修辞理论构建

发布时间:2018-08-18 07:41
【摘要】:传统修辞理论构建的人际关系往往是主-客对立的不平等关系。为克服该弊端,运用哈贝马斯等人的主体间性理论来构建主体间性修辞理论,探讨修辞双主体如何通过语言达到认知和情感双层面的主体间性认同。研究认为,该理论赋予修辞双主体充分的使动权和能动性,为文化冲突中如何将失衡关系转化为共存互生的平等关系提供了理论框架。
[Abstract]: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onstructed by the traditional rhetoric theory is often the uneq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bject and the subject. In order to overcome this disadvantage, this paper uses Habermas' theory of intersubjectivity to construct the theory of intersubjective rhetoric, and probes into how the dual subject of rhetoric can achieve the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intersubjective identity through language. The study holds that the theory gives rhetoric dual subjects sufficient power and initiative,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how to transform imbalance into coexistence and equality in cultural conflicts.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湖南省2014—2015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跨文化主体间性修辞理论”(13YBA425)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朱玲;;修辞研究:巴赫金批评了什么——兼谈广义修辞学观[J];当代修辞学;2014年02期

2 高万云;;中国修辞学的学科重建和科学再造[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君伟;;从情感维度优化高中物理教学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7年08期

2 毛正华;;高中物理教学中“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下);2017年01期

3 吴小华;;高中物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要点探究[J];高考(综合版);2015年12期

4 吴文胜;;高效物理课堂背景下高中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09期

5 夏志铨;;浅析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应用模型教学[J];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5年06期

6 陈真;;物理教育中应用微课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经济市场;2014年10期

7 黄克镇;;立足成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J];成才之路;2013年33期

8 谢进旺;;高中阶段物理教学对物理文化的融入[J];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23期

9 易琪云;;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年10期

10 严云佳;;基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习题课有效性初探[J];物理通报;2012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露;中职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研究[D];鲁东大学;2016年

2 杨江远;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措施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玲;;“三言二拍”:喜剧性修辞设置、特点及成因[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2 高群;;民间故事结构性夸张构式的广义修辞学分析[J];江淮论坛;2012年04期

3 潘红;;哈葛德小说在中国:历史吊诡和话语意义[J];中国比较文学;2012年03期

4 高群;;构式理论视野下的夸张形式描述与解释[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谭学纯;;巴赫金小说修辞观:理论阐释与问题意识——以《长篇小说的话语》为分析对象[J];中国比较文学;2012年02期

6 高群;;“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修辞学阐释与追问[J];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7 肖翠云;;论刘勰《文心雕龙》的文本观[J];东南学术;2011年03期

8 朱玲;;叙述长度和语义——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一个修辞诗学问题[J];文艺研究;2010年09期

9 肖莉;林钰婷;;中国当代小说冷叙述的修辞策略[J];东南学术;2010年05期

10 谭学纯;;中国文学修辞研究:学术观察、思考与开发[J];文艺研究;2009年1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琳;探究性物理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田勇;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情感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3 汪晓军;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振林;“主体间性”是个应该给予消解的无意义的概念吗?[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巫汉祥;论美学与文艺学的内在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李闪;当前美学(文艺学)主体间性问题研究综述[J];学术月刊;2005年05期

4 刘悦笛;在“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之间——试论文学活动中的“复合间性”[J];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04期

5 董爱智;宋德文;;话语间性及其话语“治疗”[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王文斌;;论隐喻解读中的主体间性和隐喻间性[J];外语学刊;2007年01期

7 蔡熙;;关于文化间性的理论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8 贾璐;;审美视域下的主体间性——兼与吴兴明先生商榷[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9 张其学;;从二分思维到间性思维:构建平衡的文化生态[J];岭南学刊;2010年05期

10 马智;不宜用“主体间性”[J];人文杂志;199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将;周宁;;当代心理学的主体间性转向[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鹏周;;树、山、水:布依民族主体间性审美特质[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成龙;;李大钊主体间性思想探析[A];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学术论文选集[C];2009年

5 倪睿;李养龙;;从主体间性谈《沉没之鱼》之译写[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樊婷婷;;进入主体间性——图书馆服务人员与读者[A];广西图书馆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29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易鹏;;主体间性哲学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2年

8 任小玫;;从自我与他者到主体间性:文学艺术批评的生态文明思考——以《徐霞客游记》为个案兼谈我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之去向[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9 王为华;;文化间性与和谐世界[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杨培德;;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视角反思发展话语——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为例[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杨春时;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N];光明日报;2005年

2 肖建华;主体间性美学与和谐社会的建构[N];光明日报;2007年

3 冯宪光;“间性”的发现[N];文艺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周西苹;WTO挑战哲学[N];中国财经报;2002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副教授 彭海青;刑事调解应当树立三个观念[N];检察日报;2008年

6 淮阴工学院 江应中邋 ;主体间性:幸福感的价值观[N];光明日报;2008年

7 龚浩群;探寻文化间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王凤才;哪里有蔑视,哪里就有反抗?[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9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 徐济民;怎样预防夜间性心绞痛发作[N];家庭医生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丁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尹航;论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主体间性内涵[D];山东大学;2010年

3 赵康;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西方近代交流思想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4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纪蓉琴;主体间性视阈下的译者元语篇意识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兆强;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张小刚;主体间性与教育[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智慧;主体间性视域下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D];云南大学;2016年

4 肖安琪;间性视域下广西概况材料英译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5 陈欢欢;微时代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6 洪海珠;加强国家与人民主体间性对话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7 韩亚卿;科学客观性浅析[D];山西大学;2016年

8 伊鹏飞;艺术设计语言的“主体间性”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6年

9 靳锁;介入中的主体间性[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吴芳;试论文学主体间性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表现形式[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887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1887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d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