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几种特殊的“NP之VP”结构
[Abstract]:There are four special "NP's VP" structures in ancient Chinese. The "of" or the function of a topic marker is used to compare the topic with the topic in the sentence, or the focus marker, after the subject focus, the object focus and the adverbial focus.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中文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上古汉语无标记指称化现象研究”(12CYY041)
【分类号】:H141
【共引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娜;;现代技术与奢侈关系的反思[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2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林达真;李绍滋;;基于模式分类的汉语时态确定方法研究[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惠;苏新春;;XHK基于语法知识的汉语词义描述[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品素;;《歧路灯》中的“讫”[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郭万青;;《国语》中的“曰”字与“云”字分析[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8 黄剑华;;从汉代画像看两汉时期的鬼神信仰[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徐阳春;;关于“的”字的句法分类[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玉婷;;现代汉语“核心更加靠后”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贺;;现代语言学视野下的“所”和“所VP”结构——论《马氏文通》开启的“所”字现代语法学研究历程[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陈叶红;;从南方方言的形成看“有+VP”结构的来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孙琴;“有”能否作为“有没有VP”句的肯定回答?[J];语文学刊;2003年05期
4 姚海萍;贺敬华;;现代汉语“NP+为+O+VP”句式中的“VP”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5 王宝利;;古代汉语“N+之+VP”结构分析[J];语文学刊;2010年03期
6 马贝加,赵丽丹;《红楼梦》双项VP句研究[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王志英;;强化否定构式“小心别VP”[J];汉语学习;2014年04期
8 张琪,伍雅清;英语VP省略结构与平行原则[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王国栓;马庆株;;普通话中走向对称的“有+VP(+了)”结构[J];南开语言学刊;2008年02期
10 赵秋霞;;vP壳结构框架下英语提升结构的生成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俊华;甘家思;李普丽;薛军蓉;李峰;李垠;;三峡水库蓄水后巴东地区波速比(Vp/Vs)研究[A];新世纪观测技术发展及防震减灾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中国推出第一件纳米VP免熨衬衫[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2 党世忠;雅戈尔 VP 整理棉免熨衬衫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N];中国纺织报;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涛涛;“有VP”句式的多视角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郑敏惠;福州方言“有+VP”句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杰;“都VP了,,S”句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唐芝;“差一点VP”句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韩旭;现代汉语“有VP”句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庞利萍;认知构式语法视角下的“给我+VP”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7 李光;“把……给VP”句式中“给”的使用条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8 王琴;阜阳方言“可VP”疑问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9 朱秀峰;主宾语位置“X的VP”的语法语义分析及相关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10 孙焕焕;汉语中“有+VP”结构的语法化[D];河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465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246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