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语言的主观性与人称指示语

发布时间:2018-12-18 04:30
【摘要】:语言不但传递知识、表述命题,而且还表达"自我",传递人的情感、态度和评价,后者即为语言的主观性。对语言中主观现象的观察、提炼和分析给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其研究成果十分丰硕。这些成果多见于文学文本、语义学、认知语法和历史语言学等诸多研究领域。基于语言主观性这一出发点,无论是侧重语言形式潜在语义特征还是侧重认知操作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其目的都是揭示语言形式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全面地认识语言所具有的"达意"和"表情"等功能。本文先就语言的主观性展开充分论述,在此基础上,对英汉人称指示语在体现语言的主观性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Abstract]:Language not only conveys knowledge and propositions, but also expresses "self", which is the subjectivity of language. The observation, refinement and analysis of subjective phenomena in language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linguistic research. These results are found in literary texts, semantics, cognitive grammar,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nd many other fields of study. Based on the subjectivity of language, whether it focuses on the latent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form or the cognitive operation process,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form and language users.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has the functions of "meaning" and "expression" and so on. On the basis of a full discussion of the subjectivity of languag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subjectivit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ersonal deixis.
【作者单位】: 湖北工业大学;
【基金】: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英汉语篇指示语对比研究”(2012251) 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语篇指示语的范畴类型及其在英汉语篇中的示例化对比研究”(2014HB0016A)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314;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冯光武;;语言的主观性及其相关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向阳;;九寨沟方言“把”字句及“给”字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张娟;;《世说新语》“以”字处置式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高玲玲;;视觉动词SEE语义演变的认知语用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张德岁;;话语标记“你想”的成因及其语用修辞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李艳;;移就中的生命度等级转移规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凝固结构语义的认知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晁瑞;;ABB状态词构式的结构整合与意义发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8 何清顺;汉英词汇重叠式附加意义对比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9 高玲玲;张明;;语法化动因的再认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10 刘向东;;汉语词类划分的分歧与和解——来自生成语言学的启示[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嘉忆;;汉译英口译材料的难度判断[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肖传芬;;从形式机制谈语篇词汇衔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林达真;李绍滋;;基于模式分类的汉语时态确定方法研究[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惠;苏新春;;XHK基于语法知识的汉语词义描述[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叶文曦;;语义对立和语义同一[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蔡红录;周静;;古汉语语法和语序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赵晓伟;韩群;;单用“X是X”的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徐静;;换言连接成分类型及其语篇特点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晓花;英汉指称照应对比研究及其翻译策略[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王明亮;人称指示映射现象的认知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静;《红楼梦》中的礼貌现象及其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韦宁杰;插入语的主观性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洁;;英汉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共性[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15期

2 吴塔娜;;蒙语人称指示语语用功能(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年12期

3 郑红艳;;汉语复数第一人称指示语用法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林斌;;人称指示语的认同功能[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韩芸;;人称指示语违反合作原则的理据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李超;;从《围城》中看人称指示语[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杨丽;;论英汉人称指示语中的“反先用”现象[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8期

8 易传武;;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性用法的顺应研究[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10期

9 张宪涛;;人称指示语的模糊现象透视[J];科技信息;2011年30期

10 佟福奇;;人称指示语的交际特征[J];社会科学家;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林书勤;;第一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光;俄汉人称指示语对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刘晓;儿童文学中的人称指示语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姚蕾;英汉人称指示语社交表达的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沈力;《红楼梦》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5 冯建文;英汉人称指示语的社会语用功能对比分析[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6 易传武;《红字》中人称指示语非常规性用法的顺应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7 孙瑶;人称指示语语用视点选择与身份构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8 张媛媛;汉语立法文本中人称指示语的英译[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9 闫杰;英汉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功能对比分析[D];辽宁大学;2012年

10 李浩;人称指示语转换移情与离情的顺应性研究[D];渤海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3853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3853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e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