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副词“只是”与“光是”的语义语用对比探微

发布时间:2020-09-04 20:32
   无论是在语法中还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副词研究尤其是近义副词对比研究都十分重要。然而,对于一些新兴的副词及其近义副词对比研究还尚不完善,“只是”与“光是”便是其中一对。二者都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都可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反复,但有些情况下二者可以互换,有些情况下则不能。因此,本文拟从语义与语用的角度对二者进行考察,以期能较为清晰地探究二者的异同。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目的与缘由、选题意义、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研究方法、语料选择等问题。第二部分是与“只是”和“光是”相关的问题。包括“只是”与“光是”的词汇化过程、“只是”与“光是”及其“不X”式的辨析、“只是_([副])”的“光是_([副])”的基本意义等问题。“只是”成词于唐代,“光是”成词于明代,“不只是”、“不光是”并非单纯是由二者前加否定副词“不”形成的,而是“不只”与“不光”成词后与焦点标记“是”结合而成。第三部分是“只是”与“光是”在语义成分和语义指向上的异同。本文在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对二者的释义词进行了考察,然后结合语料,将二者的义项进行描写、归纳,最终得出“只是”有9个义项,“光是”有7个义项。“只是”与“光是”有7个共同语义特征,2个区别特征,共同语义特征下二者可相互替换,区别语义特征下不可替换。最后我们以此为基础上解释了二者可替换与不可替换的情况。在语义指向上,我们考察了二者在对举结构与非对举结构中的语义指向的不同表现,并提出对举结构对“只是”、“光是”的语义指向的优先性并非破坏,而是增殖。第四部分是“只是”与“光是”在语用方面的差异。本文考察了二者在书面语与口语、在篇章中的衔接性、意向性及情景性等方面的异同。第五部分为全文总结。
【学位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H136
【部分图文】:

对举,语义指向,两种用法,结构表示


“只是”与“光是”在对举结A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宏;;语篇语义系统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09期

2 徐宗鸣;;“直译”和“意译”在语义关系上的异同[J];山东外语教学;1989年03期

3 涂开益;;英汉翻译中的语义空缺与文化差异[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4 张立玉;;英汉微型语义系统对比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4期

5 卢凤鹏;;《说文》部首语义系统观试论[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6 涂德钧;语义系统简论[J];天府新论;1997年03期

7 岳辉;李莉莉;;浅析动物隐喻词语的语言表达与语义系统[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1期

8 苗守艳;;“亡”语义系统发展探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年03期

9 何青霞;尉春艳;;类型学视野下的汉泰语动量词语义系统对比[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3年03期

10 祁小雯;;儿童语义系统习得的认知特点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凯新;;《说文》“a偂钡挠镆逑低砙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三)[C];2016年

2 谢小丽;;“骗马”考[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2年第2期[C];2012年

3 刘殿义;;汉语词汇语义系统结构——语义图方法的初步探索[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王婷婷;官冬晓;李红霞;司继伟;;语义一致性对儿童/成人算术运算关系构建的影响[A];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侯立睿;古汉语黑系词疏解[D];浙江大学;2007年

2 伍莹;现代汉语空间维度形容词语义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杰;副词“只是”与“光是”的语义语用对比探微[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2 朱真;“X里/中/内”的语义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栗健;汉语成语的语义系统及其运用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4 何淑冰;基于统计的现代汉语频率副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罗娟姣;“中国英语”语义系统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徐瑞;《说文解字》手部动作互训词词义语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丽丽;先秦时期帝王、诸侯谥号词汇—语义系统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8 岳凌;动词后“上”“下”的语义结构与“V上”“V下”结构语义对立与趋同现象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125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8125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3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