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周礼》双音词郑玄注的理据训释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0 21:40
   对词语命名理据的探求自古以来就是语言学与哲学关注的重点问题。郑玄对词语理据的探索上承先秦声训下启刘熙《释名》,处于枢纽地位。郑玄对《周礼》作注,以汉制比况古制、以今语解释古语,成为人们研读《周礼》的定本。本文以郑玄对《周礼》双音词的理据训释为研究对象,采用现代理据学研究理论,运用整理分类、描写解释、词义分析、统计归纳等研究方法,多角度考察、分析《周礼》双音词郑玄注中具有理据训释的293个双音词,力图探求郑玄《周礼》双音词理据训释的基本面貌。在揭示它们命名理据的基础上,归纳郑玄双音词理据训释的理论、方法及得失。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要说明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目的、研究价值与意义、研究方法,并对汉语双音词命名理据研究和《周礼》双音词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二部分,《周礼》双音词郑玄注的理据训释辨别标准和分类。利用现代理据学相关理论,区分郑玄的词义训释与理据训释的不同,明确辨别《周礼》双音词郑玄注的理据训释标准,根据辨别标准,确定了郑玄蕴含理据训释的293个《周礼》双音词;依据双音词的词汇意义,对选取的《周礼》双音词进行分类。第三部分,《周礼》双音词郑玄注的理据训释特征。通过分析《周礼》双音词郑玄注的理据训释,指出郑玄已有对词语理据的自觉探求意识,归纳总结出郑玄理据训释术语并总结对双音词的理据探求方法。第四部分,《周礼》双音词郑玄注的理据训释考察。这部分是论文的主体。主要对郑玄的理据训释进行分析、论证,并在此基础上揭示郑玄所注双音词的命名理据特点。第五部分,《周礼》双音词郑玄注理据训释的价值与不足。这部分归纳了郑玄双音词理据训释对词语命名理据研究的贡献,分析了郑玄双音词理据探求的时代局限性。第六部分,结语。总结论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论文的不足。
【学位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H13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周礼》双音词郑玄注的理据训释辨别标准和分类
    第一节 《周礼》双音词郑玄注的理据训释辨别标准
    第二节 郑玄理据训释双音词的分类
第二章 《周礼》双音词郑玄注的理据训释特征
    第一节 郑玄注的理据训释用语
        一、“谓”类
        二、“名”类
    第二节 郑玄注的理据探求方法
        一、探讨两个语素间的意义关系
        二、探求无直接语义联系的两语素结合原因
        三、探求双音词中一个语素的命名来源
        四、着眼于命名的某一方面
第三章 《周礼》双音词郑玄注的理据训释考察
    第一节 《周礼》双音词郑玄注的理据训释论证
    第二节 郑玄所注双音词的命名理据特点
        一、直观性
        二、联想类比性
        三、突出类聚性
        四、民族文化性
        五、社会经验性
第四章 《周礼》双音词郑玄注理据训释的价值与不足
    第一节 《周礼》双音词郑玄注理据训释的价值
        一、帮助我们了解《周礼》所处时代的文化特征
        二、为双音词理据的探索找到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
        三、归纳一批双音词语的命名理据
    第二节 《周礼》双音词郑玄注理据训释的不足
        一、郑玄对双音词语的理据训释仍属于“义训期”
        二、郑玄在探求《周礼》双音词上的实践性不足
        三、郑玄在探求《周礼》双音词上的实践性失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民立;胡泽莹;;双音词的颠倒使用说例[J];语文教学之友;2006年12期

2 孟非;;怎样选用单音词跟双音词[J];语文学习;1952年02期

3 张晓雨;;汉语双音词的主要衍生方式:从短语降格为双音词[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4 丁喜霞;;联想构词:同义并列双音词的构成模式[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期”和“企”的区别[J];新闻实践;1997年01期

6 张天堡;;哪些双音词的第二个音节读轻声?[J];淮北煤师院学报(煤炭普教);1987年S1期

7 朱千波;;从“加增”谈到古汉语双音词的字序对换[J];青海师专学报;1987年01期

8 刘淑娥 ,赵静贞;谈单音词与双音词组成的同义副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年03期

9 何志华;郭注双音词中的同素反序现象[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10 崔恩东;良辰;;古今形同义异的双音词诠释[J];临沂师专学报;198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丁喜霞;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朱志平;汉语双音词的属性测查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田田;与代词“并入”相关的双音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胡宪丽;基于《汉语大词典》语料库的唐代新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静宜;《周礼》双音词郑玄注的理据训释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2 王婉玉;反义对立式双音词的成词特点与虚化等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

3 吴莉;汉语方言双音词的语音统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高娣;《方广大庄严经》双音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年

5 曲春雪;武丁时期甲骨文双音词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田慧丽;现代汉语表递进义“不X”双音词及相关格式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7 计飞;参构语素为实体名词的类义并列双音词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8 谢荔;新时期现代汉语新兴双音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9 韩晓君;现代汉语“当 X”式表时双音词的词汇化及语法化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鸣宇;现代汉语“可X”式双音词的词汇化和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491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8491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e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