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致使性可逆句式句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6 15:06

  本文关键词:致使性可逆句式句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可逆句式是指动词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成分互换而基本意义不变的特殊句式。论文主要研究其中的致使性可逆句式,该句式的无标记句式为“致使者+VR+被使者”这样一个致使结构,如“母亲想死儿子了”,可以将“母亲”理解为致使者,“儿子”为被使者,表示“母亲”使“儿子”想念得达到“要死”的状态。论文将致使性可逆句式分为三类:“心理动词+状态补语”类;“一般动词+结果补语”类,如“这道菜吃腻了客人们”;“附着动词+状态补语”类,如“鲜花开满了田野”。致使性可逆句式用来表达一个致使事件的现存状态,补语用来描述这种状态。同时因为整个句式就是一种状态表达,导致句中谓语动词动作性减弱,使得动词前后的名词性成分所表达的语义角色产生了不确定性,这正是可逆句式可逆原因之所在。论文还发现,只有补语指向对象为主动词动作发出者的句式才具有可逆性,而补语指向非主动词动作发出者的句式无法成为可逆句式,如“小王哭湿了手绢”便不可逆;“附着动词+状态补语”类可逆句式,因补语“满”认知上的双向性而不受此限制,如“鲜花开满了田野”,既可说“鲜花满了”,也可说“田野满了”。另外,语义角色的不确定性容易引发歧义,因此,论文为分析歧义,指出无标记句式中补语指向宾语,而在无标记句式中,宾语也就是被使者。如“母亲想死儿子了”,无标记句式中,“母亲”为致使者,“儿子”为被使者,“死”指向宾语“儿子”,意义为“母亲使儿子想念得要死”。论文基于最简方案,探讨了致使性可逆句式的生成方式。“致使者+VR+被使者”为无标记句式,根据界限原则,被使事件“被使者+R”反映在生成当中是小句(Small Clause)部分,小句主语和小句谓语为核查自身的不可解读特征而移位;无标记句式中,致使者是致使结构中凸显的对象,含有焦点特征,故可以将该句式看作由“Focus”引导的焦点句式,致使者移位至标志语位置,从而生成致使者作主语的无标记句式。“被使者+VR+致使者”为有标记句式,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生成的,含有意念被动,如“客人们吃腻了这道菜”蕴含意念被动“客人们被这道菜吃腻了”,故该句式蕴含轻动词“vbei”,为核查其强特征,VR需与之合并;且该句式蕴含轻动词“do”或“exit”,其EPP特征触发小句主语,即被使者移位,从而生成被使者作主语的有标记句式。
【关键词】:致使性可逆句式 特点 最简方案 焦点特征 意念被动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46.3
【目录】:
  • 致谢4-6
  • 摘要6-7
  • ABSTRACT7-13
  • 1 引言13-15
  • 1.1 选题依据和选题意义13-14
  • 1.2 研究思路14-15
  • 2 可逆句式研究述评15-27
  • 2.1 可逆句式研究现状15-21
  • 2.1.1 可逆句式分类综述15-18
  • 2.1.2 可逆句式特点综述18-19
  • 2.1.3 可逆句式可逆动因综述19-21
  • 2.2 致使性可逆句式研究现状21-26
  • 2.2.1“心理动词+状态补语(死)”类可逆句式研究21-23
  • 2.2.2“一般动词+结果补语”类可逆句式研究23-25
  • 2.2.3“附着动词+状态补语(满)”类可逆句式研究25-26
  • 2.3 本章小结26-27
  • 3 致使性可逆句式句法特点27-53
  • 3.1 致使性可逆句式的范围及分类27-29
  • 3.2“心理动词+状态补语(死)”类可逆句式29-32
  • 3.2.1“心理动词+状态补语(死)”类可逆句式心理动词特点29-30
  • 3.2.2“心理动词+状态补语(死)”类可逆句式主宾语的选择限制性30-32
  • 3.3“一般动词+结果补语”类可逆句式32-40
  • 3.3.1“一般动词+结果补语”类可逆句式分类32-35
  • 3.3.2“一般动词+结果补语”类可逆句式中的共性与个性35-40
  • 3.4“附着动词+状态补语(满)”类可逆句式40-45
  • 3.4.1“附着动词+状态补语(满)”类可逆句式动词特点40-41
  • 3.4.2“附着动词+状态补语(满)”类可逆句式处所宾语特点41-43
  • 3.4.3“附着动词+状态补语(满)”类可逆句式主语NP1特点43-45
  • 3.5 致使性可逆句式句法统一性45-51
  • 3.5.1 谓语部分静态统一性45-47
  • 3.5.2 无标记句式补语指向宾语47-50
  • 3.5.3 歧义结构统一性50-51
  • 3.6 本章小结51-53
  • 4 致使性可逆句式句法生成53-67
  • 4.1 理论准备53-58
  • 4.1.1 最简方案理论53-55
  • 4.1.2 小句生成理论55-56
  • 4.1.3 轻动词理论56-57
  • 4.1.4 被动结构生成理论57-58
  • 4.2 致使性可逆句式生成方式58-66
  • 4.2.1 无标记致使性可逆句式生成58-63
  • 4.2.2 有标记致使性可逆句式生成63-66
  • 4.3 本章小结66-67
  • 5 结语67-69
  • 参考文献69-76
  • 作者简历76-78
  • 学位论文数据集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麦巧;;试析可逆句的语义模型及主宾可换位的原因[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田金莲;;双数量否定供动可逆句的不对称性考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8期

3 鹿荣;;可逆句式的范围及分类[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鹿荣;;双受事主宾可逆句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章可循;;从言语行为理论看汉语可逆句[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刘敏;;汉语可逆句式的图形—背景研究——结合动词矢量特征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鹿荣;;供用类可逆句式的认知语义表现[J];汉语学习;2012年02期

8 上官建敏;;浅析可逆句[J];青年文学家;2014年18期

9 鹿荣;;现代汉语可逆句式研究概观[J];汉语学习;2008年01期

10 陈翠翠;;现代汉语可逆句的重新分类[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鹿荣;现代汉语供用[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徐瑶;现代汉语可逆句的类型及可逆动因[D];复旦大学;2011年

2 吴彬;致使性可逆句式句法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6年

3 张珍;汉语可逆句对外教学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敏;认知语言学视域下汉语可逆句式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5 陈翠翠;现代汉语可逆句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6 黄培;述语为动补结构的主宾可逆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燕娃;汉语方位交替句的语义考察[D];湖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致使性可逆句式句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90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890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7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