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在+N+上/下”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5 04:57
“介+名+方”结构在汉语中大量存在,占有重要地位,历来受到学者的重视。本文从语言事实出发,选取这一结构下的“在+N+上/下”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语料的观察与分析,对“在+N+上/下”进行全面、具体的描写与分析。文章首先通过例子阐释了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并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综述,同时叙述了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理论依据和语料来源。主体内容包括三部分:现代汉语“在+N+上/下”中的“在、N、上、下”研究、“在+N+上/下”的句法分析、“在+N+上/下”的语义分析。汉语结构“在+N+上/下”中用到介词“在”,介词大多数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二者的区分标准首先是要明确的。在前人基础上,确立了本文动、介区分判定标准。介词“在”最初为动词,表示存在义,在先秦时期就有了介词用法,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介词用法越来越频繁,通常出现在名词前,引进时间、处所。考虑到能进入“在+N+上/下”结构的名词,依据方位词依附的强弱,对名词进行了分类。方位词“上、下”的历史演变也作了简单的梳理。现代汉语“在+N+上/下”句法分析部分,主要探讨“在”以及“上、下”的隐现。方位词“上、下”的隐现,关注的是名词的...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对象和范围
0.2 相关研究综述
0.2.1 现代汉语“在+N+(方)”的研究
0.2.2 现代汉语“在”的研究
0.2.3 方位词“上、下”的研究
0.3 选题的现实意义
0.4 研究方法及理论依据
0.5 语料来源
0.6 符号说明
1 现代汉语“在+N+上/下”中的“在”、“N”和“上、下”
1.1 介词“在”的鉴定及演变
1.1.1 区分动词和介词的标准
1.1.2 介词“在”的产生与演变
1.2 N的分类
1.3 方位词“上、下”的产生与演变
1.3.1 先秦—两汉
1.3.2 魏晋—唐宋
2 现代汉语“在+N+上/下”的句法分析
2.1 “在+N+上/下”中方位词“上、下”的隐现
2.1.1 “在+N+上”中方位词“上”的隐现
2.1.2 “在+N+下”中方位词“下”的隐现
2.2 “在+N+上/下”中介词“在”的隐现
2.2.1 存现句中介词“在”的隐现
2.2.2 非存现句中介词“在”的隐现
3 现代汉语“在+N+上/下”的语义分析
3.1 “在+N+上/下”的基本义
3.1.1 “在+N+上”的基本义
3.1.2 “在+N+下”的基本义
3.2 “在+N+上/下”的引申义
3.2.1 “在+N+上”的引申义
3.2.2 “在+N+下”的引申义
3.3 “在+N+上”和“在+N+下”的比较分析
3.3.1 “在+N+上”与“在+N+下”语义对称
3.3.2 “在+N+上”与“在+N+下”语义交叉
3.3.3 “在+N+上”和“在+N+下”语义不对称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隐喻角度分析“在+名+方位词”结构的多元义[J]. 张少姿.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09)
[2]先秦汉语“在”的词性、功能发展[J]. 饶贵平,余梅.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03)
[3]参照点与空间指示[J]. 文旭,熊荣敏. 外语学刊. 2010(01)
[4]近八十年汉语韵律研究回望[J]. 刘俐李. 语文研究. 2007(02)
[5]“在+X+方位词”全句修饰语的结构与功能[J]. 陈维昌,葛立胜.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6]汉语处所词的词类地位及其类型学意义[J]. 储泽祥. 中国语文. 2006(03)
[7]“在”字句句式的语义分析[J]. 杨金.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6(01)
[8]也说方位词“上”的语义认知基础——兼与缑瑞隆先生商榷[J]. 童盛强. 语言文字应用. 2006(01)
[9]“在+处所”的语义指向分析[J]. 李炜东,胡秀梅. 语言文字应用. 2005(S1)
[10]汉语“在+方位短语”里方位词的隐现机制[J]. 储泽祥. 中国语文. 2004(02)
博士论文
[1]汉语常用介词的认知和功能研究[D]. 彭飞.南开大学 2012
[2]现代汉语方位词“前、后、上、下”研究[D]. 朴珉秀.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介词、连词用法在短语结构句法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庞熠雅.郑州大学 2013
[2]“介词+N/NP+方位词”中方位词的研究[D]. 石轶兰.东北师范大学 2009
[3]现代汉语方位词隐现问题研究[D]. 樊海燕.南京师范大学 2008
[4]“V+在”及其相关句式研究[D]. 袁晓明.辽宁大学 2008
[5]方位词“上、下、里、外”的语义认知研究[D]. 汪洋.四川大学 2007
[6]介词框架“在X前”的考察[D]. 孙剑.上海师范大学 2007
[7]“上/下”语义演化的认知考察[D]. 张华.华中科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37001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对象和范围
0.2 相关研究综述
0.2.1 现代汉语“在+N+(方)”的研究
0.2.2 现代汉语“在”的研究
0.2.3 方位词“上、下”的研究
0.3 选题的现实意义
0.4 研究方法及理论依据
0.5 语料来源
0.6 符号说明
1 现代汉语“在+N+上/下”中的“在”、“N”和“上、下”
1.1 介词“在”的鉴定及演变
1.1.1 区分动词和介词的标准
1.1.2 介词“在”的产生与演变
1.2 N的分类
1.3 方位词“上、下”的产生与演变
1.3.1 先秦—两汉
1.3.2 魏晋—唐宋
2 现代汉语“在+N+上/下”的句法分析
2.1 “在+N+上/下”中方位词“上、下”的隐现
2.1.1 “在+N+上”中方位词“上”的隐现
2.1.2 “在+N+下”中方位词“下”的隐现
2.2 “在+N+上/下”中介词“在”的隐现
2.2.1 存现句中介词“在”的隐现
2.2.2 非存现句中介词“在”的隐现
3 现代汉语“在+N+上/下”的语义分析
3.1 “在+N+上/下”的基本义
3.1.1 “在+N+上”的基本义
3.1.2 “在+N+下”的基本义
3.2 “在+N+上/下”的引申义
3.2.1 “在+N+上”的引申义
3.2.2 “在+N+下”的引申义
3.3 “在+N+上”和“在+N+下”的比较分析
3.3.1 “在+N+上”与“在+N+下”语义对称
3.3.2 “在+N+上”与“在+N+下”语义交叉
3.3.3 “在+N+上”和“在+N+下”语义不对称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隐喻角度分析“在+名+方位词”结构的多元义[J]. 张少姿.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09)
[2]先秦汉语“在”的词性、功能发展[J]. 饶贵平,余梅.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03)
[3]参照点与空间指示[J]. 文旭,熊荣敏. 外语学刊. 2010(01)
[4]近八十年汉语韵律研究回望[J]. 刘俐李. 语文研究. 2007(02)
[5]“在+X+方位词”全句修饰语的结构与功能[J]. 陈维昌,葛立胜.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6]汉语处所词的词类地位及其类型学意义[J]. 储泽祥. 中国语文. 2006(03)
[7]“在”字句句式的语义分析[J]. 杨金.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6(01)
[8]也说方位词“上”的语义认知基础——兼与缑瑞隆先生商榷[J]. 童盛强. 语言文字应用. 2006(01)
[9]“在+处所”的语义指向分析[J]. 李炜东,胡秀梅. 语言文字应用. 2005(S1)
[10]汉语“在+方位短语”里方位词的隐现机制[J]. 储泽祥. 中国语文. 2004(02)
博士论文
[1]汉语常用介词的认知和功能研究[D]. 彭飞.南开大学 2012
[2]现代汉语方位词“前、后、上、下”研究[D]. 朴珉秀.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介词、连词用法在短语结构句法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庞熠雅.郑州大学 2013
[2]“介词+N/NP+方位词”中方位词的研究[D]. 石轶兰.东北师范大学 2009
[3]现代汉语方位词隐现问题研究[D]. 樊海燕.南京师范大学 2008
[4]“V+在”及其相关句式研究[D]. 袁晓明.辽宁大学 2008
[5]方位词“上、下、里、外”的语义认知研究[D]. 汪洋.四川大学 2007
[6]介词框架“在X前”的考察[D]. 孙剑.上海师范大学 2007
[7]“上/下”语义演化的认知考察[D]. 张华.华中科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370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937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