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岩录》助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5 20:07
助词研究是汉语虚词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代是汉语助词系统规范化并形成新系统的重要时期,因此,对于宋代专书的助词研究利于更好地了解近代汉语助词系统的构成和特点。《碧岩录》约成书于北宋末南宋初,是一部口语化程度较高的禅宗文献,基本上可以反映当时助词的发展状况,对于近代汉语的研究有着很大的价值。本文采用穷尽式搜索方法,并将共时描写和历时分析结合起来,对《碧》中的助词进行详细的描写和合理的解释,还作了计量分析,力求准确全面地呈现《碧》的助词系统。文章按照语法意义和功能的不同将助词分为四类:动态助词、事态助词、结构助词和其他助词。对于不同类别的助词进行全面描写,还涉及助词的语法化过程以及助词词性的确定标准。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碧》著者、文本和语言研究价值,评价前人的研究成果,简要阐述本文研究思路,并对《碧》的助词做了分类。第二、三、四、五章对书中四类助词进行分析和描写。第六章是结语,该部分把书中四类助词的使用情况分别进行了列表分析,指出助词在其中的使用特点及动态助词语法化的致变因素。
【文章来源】:温州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1《碧岩录》的文本及其研究价值
2 汉语助词研究概述
3 本文写作的意义、研究理论、方法和体例
4《碧岩录》助词概貌及其分类
二 《碧岩录》动态助词
1 却
2 了
3 过
4 著
5 将
6 取
7 看
三 《碧岩录》事态助词
1 了
2 来
四 《碧岩录》结构助词
1 底地
2 个
3 得
4 之
5 者
6 所
五 《碧岩录》其他助词
1 比况助词“相似”
2 发语类助词“盖”、“夫”
3 概数助词“来”、“强”
六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引文出处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金瓶梅词话》中句末助词“来”的时体意义[J]. 冀芳. 齐鲁学刊. 2010(06)
[2]句尾“来”体貌用法的演变[J]. 陈前瑞,王继红.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9(04)
[3]从《醒世姻缘传》看近代汉语助词“将”的语法功能[J]. 岳立静. 语言科学. 2008(06)
[4]《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动态助词“得”[J]. 李淑霞.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03)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V+却(+O)”结构[J]. 梁银峰.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6]“起来”与助词“了”的同现情况考察[J]. 姚婷. 九江学院学报. 2008(01)
[7]《直说通略》中的助词“得”[J]. 刘晓玲. 孝感学院学报. 2008(01)
[8]唐宋时期助词“取”与“得”的差异[J]. 林新年. 古汉语研究. 2006(03)
[9]试论动量词“过”的产生、发展及其相关问题[J]. 金颖. 古汉语研究. 2006(01)
[10]中古译经中表尝试态语气的“看”及其历时考察[J]. 蒋冀骋,龙国富. 语言研究. 2005(04)
博士论文
[1]《醒世姻缘传》助词研究[D]. 岳立静.北京语言大学 2006
[2]《祖堂集》助词研究[D]. 温振兴.上海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儿女英雄传》助词计量研究[D]. 郑秋娟.苏州大学 2009
[2]元代结构助词“的”研究[D]. 张彧彧.吉林大学 2008
[3]《五灯会元》动态助词研究[D]. 邹仁.福建师范大学 2008
[4]《琵琶记》助词研究[D]. 潘福刚.曲阜师范大学 2008
[5]《水浒传》助词计量研究[D]. 王华.苏州大学 2007
[6]《朴通事谚解》助词研究[D]. 付开平.华中科技大学 2006
[7]《歧路灯》动态助词研究[D]. 马利.山东大学 2006
[8]《碧岩录》介词研究[D]. 王丙山.山东师范大学 2006
[9]《三遂平妖传》助词研究[D]. 巢颖.华东师范大学 2005
[10]《西游记》体助词研究[D]. 谢晓晖.湖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79436
【文章来源】:温州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1《碧岩录》的文本及其研究价值
2 汉语助词研究概述
3 本文写作的意义、研究理论、方法和体例
4《碧岩录》助词概貌及其分类
二 《碧岩录》动态助词
1 却
2 了
3 过
4 著
5 将
6 取
7 看
三 《碧岩录》事态助词
1 了
2 来
四 《碧岩录》结构助词
1 底地
2 个
3 得
4 之
5 者
6 所
五 《碧岩录》其他助词
1 比况助词“相似”
2 发语类助词“盖”、“夫”
3 概数助词“来”、“强”
六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引文出处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金瓶梅词话》中句末助词“来”的时体意义[J]. 冀芳. 齐鲁学刊. 2010(06)
[2]句尾“来”体貌用法的演变[J]. 陈前瑞,王继红.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9(04)
[3]从《醒世姻缘传》看近代汉语助词“将”的语法功能[J]. 岳立静. 语言科学. 2008(06)
[4]《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动态助词“得”[J]. 李淑霞.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03)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V+却(+O)”结构[J]. 梁银峰.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6]“起来”与助词“了”的同现情况考察[J]. 姚婷. 九江学院学报. 2008(01)
[7]《直说通略》中的助词“得”[J]. 刘晓玲. 孝感学院学报. 2008(01)
[8]唐宋时期助词“取”与“得”的差异[J]. 林新年. 古汉语研究. 2006(03)
[9]试论动量词“过”的产生、发展及其相关问题[J]. 金颖. 古汉语研究. 2006(01)
[10]中古译经中表尝试态语气的“看”及其历时考察[J]. 蒋冀骋,龙国富. 语言研究. 2005(04)
博士论文
[1]《醒世姻缘传》助词研究[D]. 岳立静.北京语言大学 2006
[2]《祖堂集》助词研究[D]. 温振兴.上海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儿女英雄传》助词计量研究[D]. 郑秋娟.苏州大学 2009
[2]元代结构助词“的”研究[D]. 张彧彧.吉林大学 2008
[3]《五灯会元》动态助词研究[D]. 邹仁.福建师范大学 2008
[4]《琵琶记》助词研究[D]. 潘福刚.曲阜师范大学 2008
[5]《水浒传》助词计量研究[D]. 王华.苏州大学 2007
[6]《朴通事谚解》助词研究[D]. 付开平.华中科技大学 2006
[7]《歧路灯》动态助词研究[D]. 马利.山东大学 2006
[8]《碧岩录》介词研究[D]. 王丙山.山东师范大学 2006
[9]《三遂平妖传》助词研究[D]. 巢颖.华东师范大学 2005
[10]《西游记》体助词研究[D]. 谢晓晖.湖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794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979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