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SK动态语料库词语重叠偏误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24 21:30
词语重叠是汉语中比较常见的语言现象,它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之一。本文对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词语重叠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材编写等方面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绪论部分先对词语重叠在本体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尤其是词语重叠方面的偏误研究。然后,介绍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对比分析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接着,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选取语料的来源。第一章按词性及偏误类型将HSK动态语料库中涉及的所有词语重叠偏误进行了分类分析并统计结果。第二章根据中介语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对词语重叠偏误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利用鲁健骥的中介语理论的分析方法,从母语、目的语、文化、学习方式、教学及教材角度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第三章根据找出偏误成因提出合理教学对策及教材编写建议。结论部分将得出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说明文章的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及价值
二、研究综述
(一) 词语重叠本体研究
(二) 词语重叠偏误研究
三、研究理论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理论
(二) 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语料库中原有的偏误词相关符号术语的说明
第一章 词语重叠的偏误分析
一、语料库中词语重叠偏误分类
二、动词重叠偏误的分析
(一) 应重叠但未重叠
(二) 不应重叠的却重叠
(三) 动词重叠偏误中重叠格式错误
(四) 动词重叠中的杂糅性偏误
(五) 小结
三、形容词重叠偏误的分析
(一) 应重叠而未重叠
(二) 不该重叠却重叠
(三) 形容词重叠后“的”缺失
(四) 形容词重叠中杂糅性偏误
(五) 小结
四、数量词重叠偏误的分析
(一) 重叠语义的限制
(二) 重叠成分缺失
(三) 重叠形式错误
(四) 重叠形式多余
(五) 小结
五、副词重叠偏误的分析
(一) 做状语修饰双音节动词的单音节副词未重叠
(二) 副词不具备重叠能力却重叠
(三) 重叠多余
(四) 重叠格式错误
(五) 小结
六、其它词语叠用偏误的分析
(一) 名词叠用偏误
(二) 代词叠用偏误
(三) 助词叠用偏误
(四) 时间短语“每天”叠用偏误
(五) 小结
第二章 偏误成因分析
一、母语负迁移
二、目的语过度泛化
三、文化因素干扰
四、回避策略影响
五、课堂教学中语用讲解过少
(一) 教学语言使用不得体
(二) 语法讲解形式化
(三) 课堂练习不充分
六、教材及工具书中语法语用知识的编写过少
七、小结
第三章 具体教学对策
(一) 教师应增加词语重叠语用语境的介绍
(二) 教师应加强词语重叠的课堂练习及易混语法点的辨析
(三) 教师应加强词语重叠的写作练习
(四) 教师应将文化知识渗透于词语教学之中
(五) 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使用词语重叠的兴趣
(六) 应增加教材中词语重叠知识的全面介绍
(七)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代汉语副词重叠及偏误分析[J]. 王振来.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9(05)
[2]量词重叠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J]. 王振来.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8(03)
[3]对外汉语教学中相近表达式的用法研究——以形容词AABB重叠式和“很+形容词”为例[J]. 汝淑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4]留学生动词重叠式使用情况浅析[J]. 王茂林.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04)
[5]语法偏误类别的考察[J]. 朱其智,周小兵. 语言文字应用. 2007(01)
[6]形容词重叠式的量性特征[J]. 李劲荣. 学术交流. 2006(01)
[7]印尼学生汉语单音节动词语义偏误的主要类型及原因[J]. 萧频,张妍.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5(04)
[8]关于离合词的语用问题[J]. 华玉山.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03)
[9]副词重叠与重叠式副词[J]. 李媚乐.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10]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J]. 陈立民. 中国语文. 2005(02)
硕士论文
[1]越南留学生汉语学习语法偏误分析[D]. 郭莉.广西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97965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及价值
二、研究综述
(一) 词语重叠本体研究
(二) 词语重叠偏误研究
三、研究理论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理论
(二) 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语料库中原有的偏误词相关符号术语的说明
第一章 词语重叠的偏误分析
一、语料库中词语重叠偏误分类
二、动词重叠偏误的分析
(一) 应重叠但未重叠
(二) 不应重叠的却重叠
(三) 动词重叠偏误中重叠格式错误
(四) 动词重叠中的杂糅性偏误
(五) 小结
三、形容词重叠偏误的分析
(一) 应重叠而未重叠
(二) 不该重叠却重叠
(三) 形容词重叠后“的”缺失
(四) 形容词重叠中杂糅性偏误
(五) 小结
四、数量词重叠偏误的分析
(一) 重叠语义的限制
(二) 重叠成分缺失
(三) 重叠形式错误
(四) 重叠形式多余
(五) 小结
五、副词重叠偏误的分析
(一) 做状语修饰双音节动词的单音节副词未重叠
(二) 副词不具备重叠能力却重叠
(三) 重叠多余
(四) 重叠格式错误
(五) 小结
六、其它词语叠用偏误的分析
(一) 名词叠用偏误
(二) 代词叠用偏误
(三) 助词叠用偏误
(四) 时间短语“每天”叠用偏误
(五) 小结
第二章 偏误成因分析
一、母语负迁移
二、目的语过度泛化
三、文化因素干扰
四、回避策略影响
五、课堂教学中语用讲解过少
(一) 教学语言使用不得体
(二) 语法讲解形式化
(三) 课堂练习不充分
六、教材及工具书中语法语用知识的编写过少
七、小结
第三章 具体教学对策
(一) 教师应增加词语重叠语用语境的介绍
(二) 教师应加强词语重叠的课堂练习及易混语法点的辨析
(三) 教师应加强词语重叠的写作练习
(四) 教师应将文化知识渗透于词语教学之中
(五) 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使用词语重叠的兴趣
(六) 应增加教材中词语重叠知识的全面介绍
(七)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代汉语副词重叠及偏误分析[J]. 王振来.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9(05)
[2]量词重叠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J]. 王振来.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8(03)
[3]对外汉语教学中相近表达式的用法研究——以形容词AABB重叠式和“很+形容词”为例[J]. 汝淑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4]留学生动词重叠式使用情况浅析[J]. 王茂林.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04)
[5]语法偏误类别的考察[J]. 朱其智,周小兵. 语言文字应用. 2007(01)
[6]形容词重叠式的量性特征[J]. 李劲荣. 学术交流. 2006(01)
[7]印尼学生汉语单音节动词语义偏误的主要类型及原因[J]. 萧频,张妍.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5(04)
[8]关于离合词的语用问题[J]. 华玉山.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03)
[9]副词重叠与重叠式副词[J]. 李媚乐.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10]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J]. 陈立民. 中国语文. 2005(02)
硕士论文
[1]越南留学生汉语学习语法偏误分析[D]. 郭莉.广西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979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997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