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V+到/在NP L ”结构的句法构造及相关问题
发布时间:2021-01-27 11:59
本文提出现代汉语"V+到/在NPL"结构的形式变化和语义差异是谓语层(VP)动词的"位移特征"和动词后附加语层(PP)介词(到/在)的"功能投射"相互作用的结果,即谓语动词位移特征的强弱诱发和制约了动词后介词(到/在)表"方向"或"存在"的终点投射选择。本文同时假设,汉语动词前后表"方向、存在"的处所PP并非移位形成或独立生成,而是在"同形生成"的基础上通过结构和动词选择的"互补删除"实现的,汉语处所PP位置的历时演变现象也可看作是这种操作的句法后果。本文还提出,"V+到/在NPL"结构而非动趋式才是汉语典型的"位移一终点"结构,与其他语言的同类结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文章来源】:中国语文. 2015,(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7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句法结构标记“给”与动词结构的衍生关系[J]. 沈阳,司马翎. 中国语文. 2010(03)
[2]试论“在”字方所短语的句法分布[J]. 王灿龙. 世界汉语教学. 2008(01)
[3]再论影响“在+处所”句法位置的因素[J]. 宋文辉.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04)
[4]结果补语小句分析和小句的内部结构[J]. Rint Sybesma,沈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5]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 沈家煊. 世界汉语教学. 2003(03)
[6]现代汉语介词词组“在 L”与动词宾语的词序规律的形成。[J]. 张赪. 中国语文. 2001(02)
[7]论“在+处所”的语义功能和语序制约原则[J]. 俞咏梅. 中国语文. 1999(01)
[8]动词的空间适应性情况考察[J]. 储泽祥. 中国语文. 1998(04)
[9]论决定“在L+VP”或“VP+在L”的因素[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02)
[10]“动词+X+地点词”句型中介词“的”探源[J]. 江蓝生. 古汉语研究. 1994(04)
本文编号:3003010
【文章来源】:中国语文. 2015,(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7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句法结构标记“给”与动词结构的衍生关系[J]. 沈阳,司马翎. 中国语文. 2010(03)
[2]试论“在”字方所短语的句法分布[J]. 王灿龙. 世界汉语教学. 2008(01)
[3]再论影响“在+处所”句法位置的因素[J]. 宋文辉.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04)
[4]结果补语小句分析和小句的内部结构[J]. Rint Sybesma,沈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5]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 沈家煊. 世界汉语教学. 2003(03)
[6]现代汉语介词词组“在 L”与动词宾语的词序规律的形成。[J]. 张赪. 中国语文. 2001(02)
[7]论“在+处所”的语义功能和语序制约原则[J]. 俞咏梅. 中国语文. 1999(01)
[8]动词的空间适应性情况考察[J]. 储泽祥. 中国语文. 1998(04)
[9]论决定“在L+VP”或“VP+在L”的因素[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02)
[10]“动词+X+地点词”句型中介词“的”探源[J]. 江蓝生. 古汉语研究. 1994(04)
本文编号:30030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003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