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名物词用字的历时考察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30 08:32
《爾雅》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訓詁孷??鋾?趯W術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現存《爾雅》共十九篇,其中後十六篇與名物有關。自漢至今,研究《爾雅》者眾,論者多從訓詁學、辭書學角度闡述此書的價值,然而對於它在文字學、漢字史上的價值卻很少有人提及。本文以《爾雅》及郭璞注名物詞用字為對象,以文字學、訓詁學、辭書學、校勘學等相關理論為指導,對《爾雅》名物詞用字進行歷時考察與研究。全文共分五章,其中第二、三、四、五章是論文的主體部分。第一章為緒論,簡要介紹《爾雅》名物詞用字研究的現狀以及前賢研究中存在的問題、研究方法與步驟等等。第二章對《爾雅》及郭璞注名物词用字進行歷時考察,分溯源和流變二部分,溯源部分主要與《說文》作對比研究,追溯名物詞用字的最早狀態;流變部分從七個方面考察了《爾雅》名物詞用字變異的情況。第三章總結《爾雅》名物詞用字的異文類型,文章把異文分為分化字、異體字、通假字、同形字等四種類型。第四章分析《爾雅》名物詞用字發生變異的原因,從增強表意功能、明確表音功能、受文獻用字影響、傳抄訛誤、同義借用、師讀不同等六個方面進行闡釋。其中增強表意功能是其主要原因。第五章討論《爾雅》名物詞用字歷時考察與研究的...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20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一、解題
二、研究現狀
三、研究方法和程序
第二章 《爾雅》名物詞用字歷時考察
第一節 《爾雅》名物詞用字溯源
一、《說文》無加旁字,《說文》及其他材料用不加旁字
二、《說文》無加旁字,其他材料用他字
三、《說文》有加旁字,其他材料用不加旁字
四、《說文》既有加旁字,也有不加旁字
第二節 《爾雅》名物詞用字流變
一、添加意符
二、替換意符
三、改換意符
四、改換聲符
五、新造形聲字
六、省旁
七、俗訛
第三章 《爾雅》名物詞用字異文類型
一、分化字
二、異體字
三、通假字
四、同形字
第四章 《爾雅》名物詞用字發展變易的原因
第一節 增強表意功能
第二節 明確表音功能
第三節 受文獻用字影響
第四節 傳抄訛誤
第五節 同義借用
第六節 師讀不同
第五章 《爾雅》名物詞用字歷時考察與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第一節 有利於總結漢字發展規律
第二節 有利於《爾雅》文本解讀
第三節 有利於大型字典編纂
一、補釋義
二、溝通字際關係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陆德明《经典释文》与《尔雅》学研究[J]. 窦秀艳,杜中新. 辞书研究. 2007(05)
[2]《尔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 宛志文. 辞书研究. 1989(04)
博士论文
[1]楷书部件演变研究[D]. 梁春胜.复旦大学 2009
[2]《尔雅》文献研究[D]. 彭喜双.复旦大学 2009
[3]尔雅新证[D]. 冯华.首都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严元照雅学研究[D]. 刘煜.浙江大学 2009
[2]雅学研究综述[D]. 王利花.山西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08598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20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一、解題
二、研究現狀
三、研究方法和程序
第二章 《爾雅》名物詞用字歷時考察
第一節 《爾雅》名物詞用字溯源
一、《說文》無加旁字,《說文》及其他材料用不加旁字
二、《說文》無加旁字,其他材料用他字
三、《說文》有加旁字,其他材料用不加旁字
四、《說文》既有加旁字,也有不加旁字
第二節 《爾雅》名物詞用字流變
一、添加意符
二、替換意符
三、改換意符
四、改換聲符
五、新造形聲字
六、省旁
七、俗訛
第三章 《爾雅》名物詞用字異文類型
一、分化字
二、異體字
三、通假字
四、同形字
第四章 《爾雅》名物詞用字發展變易的原因
第一節 增強表意功能
第二節 明確表音功能
第三節 受文獻用字影響
第四節 傳抄訛誤
第五節 同義借用
第六節 師讀不同
第五章 《爾雅》名物詞用字歷時考察與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第一節 有利於總結漢字發展規律
第二節 有利於《爾雅》文本解讀
第三節 有利於大型字典編纂
一、補釋義
二、溝通字際關係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陆德明《经典释文》与《尔雅》学研究[J]. 窦秀艳,杜中新. 辞书研究. 2007(05)
[2]《尔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 宛志文. 辞书研究. 1989(04)
博士论文
[1]楷书部件演变研究[D]. 梁春胜.复旦大学 2009
[2]《尔雅》文献研究[D]. 彭喜双.复旦大学 2009
[3]尔雅新证[D]. 冯华.首都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严元照雅学研究[D]. 刘煜.浙江大学 2009
[2]雅学研究综述[D]. 王利花.山西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085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008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