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补结构之间的结构助词的考察
发布时间:2021-02-15 16:08
汉语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虚词是表示语法关系的重要手段。词语之间用不用虚词或者用什么样的虚词,语法关系式不一样的。表示述补结构的虚词有很多。比如我们最常见的“得”就是述补结构的显著标志。我们进一步的考察,夹杂在动词和补语之间的除了“得”以外,还有哪些虚词呢?(我们将此结构简称为V+个/得/得个/他/他个+VP)经过我们对语料的分析和总结发现,现代汉语中动词和补语之间的虚词主要都是结构助词成分,有“得”“个”“得个”“他”“他个”。这些结构助词中除了“得”以外,其他的都并不是专职的补语标记,而且它们的语法意义都存在一个历时化的语法演变过程。文章首先区分了语言的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共时平面的考察:(一)对助词与述补结构的内部关系的考察:首先区分了“V+个/他”后的成分的体词性和谓词性,提出了区分的方法,界定了本文主要的研究范围是V+个/他+VP,VP表示的是程度。其次分析了带助词的述补结构的内部结构关系,主要有“V+结构助词+VP”中的“V”的特点分析、V与后面的结构助词的语法结构关系、VP的语法特点。并且对“个”和“他”的性质做了界定,认为“个”和“他”都是虚化了的结构助词,“个”已经不...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述补结构之间的助词成分的概述
1.2 述补结构之间助词成分的研究现状
1.3 语料的来源和选取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以往研究中的不足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范围界定
第二章 "V+结构助词+VP"的结构成分的界定
2.1 "V+个+VP"中的结构成分的界定
2.1.1 "V+个+VP"中VP是宾语还是补语
2.1.2 "V+个+VP"中"个"是量词还是助词
2.2 V+他+VP中结构成分的界定
2.2.1 V+他+VP中的"他"是代词还是助词
2.2.2 "V+他+VP"中的VP是宾语还是补语
2.3 "V+他个/得个+VP"中的结构成分的界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带助词的述补结构的内部结构关系的探讨
3.1 "V+结构助词+VP"中的"V"的语法特点
3.2 "V+结构助词+VP"中的VP的语法特点
3.3 "V+结构助词+VP"中的V与结构助词的语法关系
3.3.1 V与结构助词"得"的结构关系
3.3.2 V与结构助词"个"的结构关系
3.3.3 V与"他""他个""得个"的结构关系
3.4 "V+结构助词+VP"中的结构助词与VP的搭配特点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述补结构中的结构助词的语音分析
4.1 述补结构之间能插入单音节结构助词"个""他"的韵律解释
4.2 "V+结构助词+VP"中的轻声变调和语流音变
4.3 述补结构之间能插入双音节结构助词"得个""他个"的韵律解释
4.4 "V他个"结构与双宾语结构在语音上的不同
第五章 带结构助词的述补结构中的语义表达
5.1 "个"与"得""得个"语义表达的区别
5.1.1 事件和活动
5.1.2 未然和已然
5.2 "他"与"他个"的语义表达
5.3 "个""他个""他"的主观性和主观量的表达
5.4 带结构助词的述补结构中的V和VP的语义要素
5.4.1 V个VP所包含的语义要素
5.4.2 V他(个)VP所包含的语义要素
5.4.3 V得个VP中所包含的语义要素
5.5 带结构助词的述补结构中VP的语义指向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述补结构中的结构助词的语体色彩和语用解释
6.1 "个"和"他"在述补结构之间的语体色彩
6.2 特定语体色彩表达的出现环境和组合条件
第七章 带结构助词的述补结构的历时考察
7.1 通过研究述补结构之间的结构助词来考察诱发语法化的动因
7.1.1 词汇意义的演变
7.1.2 句法结构的改变
7.1.3 语境因素
7.2 V+他/他个/个+VP的语法化过程综述
第八章 方言视角下的述补结构中的结构助词
第九章 结语
9.1 本文的结论
9.1.1 几个带结构助词的述补结构在句法结构上的不同之处
9.1.2 几个带结构助词的述补结构在语义语用上的不同之处
9.2 本文的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地方
9.2.1 有些现象还没有涉及
9.2.2 研究的力量不够均衡
9.2.3 有些地方的考察的不够准确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如何解决“补语”问题[J]. 沈家煊. 世界汉语教学. 2010(04)
[2]解决汉语补语问题的一个可行性方案[J]. 金立鑫. 中国语文. 2009(05)
[3]内蒙古磴口方言中“个”的用法[J]. 石慧.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7(01)
[4]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J]. 张谊生. 当代语言学. 2003(03)
[5]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 沈家煊.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04)
[6]广东开平方言的“的”字结构——从“者”“之”分工谈到语法类型分布[J]. 余霭芹. 中国语文. 1995(04)
[7]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 中国语文. 1995(03)
[8]“V他(个)R”与“V得(个)R”结构的深层比较[J]. 力量,庄义友. 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1)
[9]“语法化”研究综观[J]. 沈家煊.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04)
[10]量词“个”在唐代前后的发展[J]. 王绍新.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9(02)
本文编号:3035146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述补结构之间的助词成分的概述
1.2 述补结构之间助词成分的研究现状
1.3 语料的来源和选取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以往研究中的不足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范围界定
第二章 "V+结构助词+VP"的结构成分的界定
2.1 "V+个+VP"中的结构成分的界定
2.1.1 "V+个+VP"中VP是宾语还是补语
2.1.2 "V+个+VP"中"个"是量词还是助词
2.2 V+他+VP中结构成分的界定
2.2.1 V+他+VP中的"他"是代词还是助词
2.2.2 "V+他+VP"中的VP是宾语还是补语
2.3 "V+他个/得个+VP"中的结构成分的界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带助词的述补结构的内部结构关系的探讨
3.1 "V+结构助词+VP"中的"V"的语法特点
3.2 "V+结构助词+VP"中的VP的语法特点
3.3 "V+结构助词+VP"中的V与结构助词的语法关系
3.3.1 V与结构助词"得"的结构关系
3.3.2 V与结构助词"个"的结构关系
3.3.3 V与"他""他个""得个"的结构关系
3.4 "V+结构助词+VP"中的结构助词与VP的搭配特点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述补结构中的结构助词的语音分析
4.1 述补结构之间能插入单音节结构助词"个""他"的韵律解释
4.2 "V+结构助词+VP"中的轻声变调和语流音变
4.3 述补结构之间能插入双音节结构助词"得个""他个"的韵律解释
4.4 "V他个"结构与双宾语结构在语音上的不同
第五章 带结构助词的述补结构中的语义表达
5.1 "个"与"得""得个"语义表达的区别
5.1.1 事件和活动
5.1.2 未然和已然
5.2 "他"与"他个"的语义表达
5.3 "个""他个""他"的主观性和主观量的表达
5.4 带结构助词的述补结构中的V和VP的语义要素
5.4.1 V个VP所包含的语义要素
5.4.2 V他(个)VP所包含的语义要素
5.4.3 V得个VP中所包含的语义要素
5.5 带结构助词的述补结构中VP的语义指向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述补结构中的结构助词的语体色彩和语用解释
6.1 "个"和"他"在述补结构之间的语体色彩
6.2 特定语体色彩表达的出现环境和组合条件
第七章 带结构助词的述补结构的历时考察
7.1 通过研究述补结构之间的结构助词来考察诱发语法化的动因
7.1.1 词汇意义的演变
7.1.2 句法结构的改变
7.1.3 语境因素
7.2 V+他/他个/个+VP的语法化过程综述
第八章 方言视角下的述补结构中的结构助词
第九章 结语
9.1 本文的结论
9.1.1 几个带结构助词的述补结构在句法结构上的不同之处
9.1.2 几个带结构助词的述补结构在语义语用上的不同之处
9.2 本文的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地方
9.2.1 有些现象还没有涉及
9.2.2 研究的力量不够均衡
9.2.3 有些地方的考察的不够准确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如何解决“补语”问题[J]. 沈家煊. 世界汉语教学. 2010(04)
[2]解决汉语补语问题的一个可行性方案[J]. 金立鑫. 中国语文. 2009(05)
[3]内蒙古磴口方言中“个”的用法[J]. 石慧.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7(01)
[4]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J]. 张谊生. 当代语言学. 2003(03)
[5]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 沈家煊.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04)
[6]广东开平方言的“的”字结构——从“者”“之”分工谈到语法类型分布[J]. 余霭芹. 中国语文. 1995(04)
[7]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 中国语文. 1995(03)
[8]“V他(个)R”与“V得(个)R”结构的深层比较[J]. 力量,庄义友. 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1)
[9]“语法化”研究综观[J]. 沈家煊.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04)
[10]量词“个”在唐代前后的发展[J]. 王绍新.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9(02)
本文编号:30351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035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