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语素“即”“便”“就”的语法化及语义地图
发布时间:2021-02-27 08:35
本文在借鉴前人对于“即”“便”“就”的语法化以及连接范畴相关的语义演变与语义地图的基础上,对“即”“便”“就”语义的历时演变以及语法化进行分析描写,厘清“即”“便”“就”的语义演变轨迹,并结合语义地图分析汉语连接词与其他语言连接词之间的共性与个性。论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现状和方法以及语料来源,在前人对“即”“便”“就”相关的研究中,多将重点放在副词、连词等某一个词性的研究上,对于其整体语义演变的研究较少,且在部分语义功能的来源问题上未形成统一的观点,本文通过语义地图的角度对其演变轨迹进行分析考察。第二章针对“即”的多功能语义演变进行历时考察,“即”本义为动词,在“即VP”的句式中虚化为介词及副词,其中介词的虚化原因主要受“即”句法位置的影响,承接副词虚化原因主要受“即”语义的影响。受即时义语境的影响由承接义副词演变为立即义副词后虚化假设连词以及让步连词。第三章针对“便”的多功能语义演变进行历时考察,“便”本义为形容词,在“A以便B”的句式中引申为“遂便”义动词后进入语法化,虚化为承接义副词,“便”承接义用法的形成主要受句式义影响,...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即”的语义地图??“即”由常用的靠近义引申出其他语义,根据“即”后接宾语的语义“即”??
图2?“便”的语义地图??“便”本义为“方便,便利”,在句中作动词时常用义为“有利于”“习惯,??
图3?“就”的语义地图??“就”的本义为“登高”,后在句中常作靠近义动词使用,与“即”类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即便”的多元词汇化及语法化[J]. 王婵婵.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2017(06)
[2]导语:语义图模型与汉语语义研究[J]. 吴福祥. 当代语言学. 2017(04)
[3]基于汉语史的与连接范畴相关的概念空间[J]. 王娅玮,吴福祥. 当代语言学. 2017(04)
[4]语义地图模型与汉语多功能语法形式研究[J]. 潘秋平,张敏. 当代语言学. 2017(04)
[5]让步条件连词到让步连词的语义演变[J]. 徐朝红. 语言科学. 2017(05)
[6]限定副詞來源探析[J]. 唐小薇,李小軍.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16(00)
[7]英汉“转折”与“让步”关系辨析[J]. 谭方方,张谊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8]语义图与语法化[J]. 吴福祥. 世界汉语教学. 2014(01)
[9]语义图模型:语言类型学的新视角[J]. 吴福祥,张定. 当代语言学. 2011(04)
[10]假设连词“即”的产生和发展[J]. 周滢照,陈丽.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4)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焦点标记词研究[D]. 刘林.复旦大学 2013
[2]《史记》连词系统研究[D]. 李艳.吉林大学 2012
[3]中古汉语主从连词研究[D]. 郑丽.福建师范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汉语纵予连词演变研究[D]. 赵艳.重庆师范大学 2017
[2]汉语“肯定—假设”的语义演变[D]. 师丽娟.温州大学 2015
[3]中古汉语假设复句及假设连词专题研究[D]. 何锋兵.南京师范大学 2005
[4]副词“就”的语法化历程及其语义研究[D]. 许娟.上海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053971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即”的语义地图??“即”由常用的靠近义引申出其他语义,根据“即”后接宾语的语义“即”??
图2?“便”的语义地图??“便”本义为“方便,便利”,在句中作动词时常用义为“有利于”“习惯,??
图3?“就”的语义地图??“就”的本义为“登高”,后在句中常作靠近义动词使用,与“即”类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即便”的多元词汇化及语法化[J]. 王婵婵.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2017(06)
[2]导语:语义图模型与汉语语义研究[J]. 吴福祥. 当代语言学. 2017(04)
[3]基于汉语史的与连接范畴相关的概念空间[J]. 王娅玮,吴福祥. 当代语言学. 2017(04)
[4]语义地图模型与汉语多功能语法形式研究[J]. 潘秋平,张敏. 当代语言学. 2017(04)
[5]让步条件连词到让步连词的语义演变[J]. 徐朝红. 语言科学. 2017(05)
[6]限定副詞來源探析[J]. 唐小薇,李小軍.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16(00)
[7]英汉“转折”与“让步”关系辨析[J]. 谭方方,张谊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8]语义图与语法化[J]. 吴福祥. 世界汉语教学. 2014(01)
[9]语义图模型:语言类型学的新视角[J]. 吴福祥,张定. 当代语言学. 2011(04)
[10]假设连词“即”的产生和发展[J]. 周滢照,陈丽.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4)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焦点标记词研究[D]. 刘林.复旦大学 2013
[2]《史记》连词系统研究[D]. 李艳.吉林大学 2012
[3]中古汉语主从连词研究[D]. 郑丽.福建师范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汉语纵予连词演变研究[D]. 赵艳.重庆师范大学 2017
[2]汉语“肯定—假设”的语义演变[D]. 师丽娟.温州大学 2015
[3]中古汉语假设复句及假设连词专题研究[D]. 何锋兵.南京师范大学 2005
[4]副词“就”的语法化历程及其语义研究[D]. 许娟.上海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0539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053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