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灾难新闻标题的隐喻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灾难新闻标题语料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1-03-14 22:23
  为探究灾难新闻标题中的隐喻机制,本文运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人民日报》1358条灾难性新闻标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尝试描述了灾难新闻标题中隐喻的句法结构特点,探究了灾难新闻标题中蕴含的概念隐喻及其认知特征。分析发现,名词性隐喻和动词性隐喻占灾难新闻标题语料中隐喻标题的90%以上。名词性隐喻的本体大都与灾难事件的某个层面有联系。喻体往往是人们熟悉的语义网络中的词语,贴近普通大众的认知,涉及到教育、交通、动物、植物、气象等语义网。动词性隐喻往往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增强新闻标题的感染力,让媒体受众构建一个动态意象,深化对新闻报道的理解。概念隐喻在灾难新闻标题中使用广泛。其中,方位隐喻以“上/下”、“前/后”为典型代表。实体隐喻以容器隐喻、人体隐喻和“爱”“情”实体化隐喻为典型代表。结构隐喻是灾难标题中使用最多的概念隐喻,有战争隐喻、教育隐喻、色彩隐喻、气象隐喻、建筑隐喻、交通隐喻、医疗隐喻、体育隐喻、音乐隐喻、动物隐喻等。这些用作始源域的词大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广泛的历史文化基础、社会认知基础,受众的接受度高。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隐喻研究及灾难新闻标题研究概况
    2.1 隐喻研究的概况
        2.1.1 隐喻的概念
        2.1.2 国外隐喻研究概况
        2.1.3 我国隐喻研究概况
    2.2 灾难新闻标题研究概况
        2.2.1 灾难及灾难新闻的概念
        2.2.2 新闻标题隐喻研究概况
第三章 灾难新闻标题中隐喻的句法特征分析
    3.1 隐喻的句法特征
    3.2 灾难新闻标题中的名词性隐喻
        3.2.1 量性分析
        3.2.2 特点分析
    3.3 灾难新闻标题中的动词性隐喻
        3.3.1 量性分析
        3.3.2 特点分析
    3.4 形容词性隐喻
        3.4.1 量性分析
        3.4.2 特点分析
    3.5 副词性隐喻
    3.6 介词性隐喻
    3.7 小结
第四章 灾难新闻标题的概念隐喻分析
    4.1 概念隐喻
    4.2 灾难新闻标题中的方位隐喻
        4.2.1 “上下”方位隐喻研究
        4.2.2 “前/后”方位隐喻研究
    4.3 灾难新闻标题中的本体隐喻
        4.3.1 容器隐喻
        4.3.2 人体隐喻
        4.3.3 其他实体隐喻
    4.4 灾难新闻标题中的结构隐喻
        4.4.1 战争隐喻
        4.4.2 教育隐喻
        4.4.3 色彩隐喻
        4.4.4 气象隐喻
        4.4.5 其他隐喻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
    5.2 本文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公共卫生危机报道中隐喻的使用与反思——以甲型H1N1流感的媒体阐释现象为例[J]. 周敏,林丹燕.  中国健康教育. 2010(01)
[2]谈网络新闻标题中隐喻思维的运用[J]. 张名章.  新闻界. 2008(06)
[3]《人民日报》抗震救灾新闻标题的特色[J]. 王德胜.  新闻爱好者(理论版). 2008(09)
[4]报刊新闻标题的隐喻思维解读[J]. 谭姗燕.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5]中国媒体体育报道中的战争隐喻[J]. 董方峰,杨洋.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7(04)
[6]汉语中的人体隐喻与反隐喻[J]. 冯凌宇.  北方论丛. 2007(04)
[7]人体隐喻的认知分析[J]. 肖灵.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7(01)
[8]英汉人体词“head(头)”的隐喻研究[J]. 廖艳平.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7(01)
[9]从“战争”概念隐喻看文化因素对语言的影响[J]. 苏立昌,常洪岭.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01)
[10]伦理概念的隐喻学分析[J]. 汪少华.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01)

博士论文
[1]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D]. 吴恩锋.浙江大学 2008
[2]隐喻构建与解读的主体自洽[D]. 王文斌.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5
[3]汉语言隐喻特质[D]. 范爱贤.山东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前、后”隐喻研究[D]. 郑金勇.鲁东大学 2008
[2]上下义动词、名词的认知基础及其隐喻发展[D]. 金顺熙.华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830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0830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1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