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岩录》中的“得”字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7 08:35
北宋圆悟克勤禅师所著的《碧岩录》作为佛教禅宗的重要典籍,被誉为“禅门第一书”,但由于其浓厚的宗教气息,对此书的研究多以宗教为主,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甚为薄弱。但此书因其所处的历史阶段和表现的语言特点,很值得作为语言学研究的典籍深入开掘。据此,本论文以《碧岩录》中的“得”字为研究对象,从四个部分进行深入论述:第一部分作为绪论来详细介绍《碧岩录》一书的整体情况。包括成书由来、文本构造、研究情况、地位价值及对作者圆悟克勤禅师简单的介绍,并对《碧岩录》组成部分进行简述,全面了解各部分的所指和意义。第二部分主要对带“得”述补结构中“得”字发展情况进行综述。本章重点在于对“得”字各论争方的观点的的焦点、实质以及“得”字发展总体轨迹的把握。从理论角度对“得”字述补结构产生的时间、“得”字的来源、“得”字的词性认定以及“得”字补语句的语义类型等问题进行归纳梳理,最后表明在本书将要采用的观点、分类依据和分类方法。第三部分是对《碧岩录》中“得”字情况分类。在本章遵循穷尽性和准确性原则,依据第二部分确定的标准将书中出现的所有“得”字都进行归类,分为:谓语动词、助动词、补语、动态助词、结构助词以及带“得”的固定词...
【文章来源】:湖北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带“得”述补结构研究现状综述
(一) “得”字来源
(二) 带“得”述补结构产生时间
(三) “得”的词性的认定
(四) “得”字补语句的语义类型
二、《碧岩录》中“得”字词性分类
(一) “得”作谓语动词
(二) “得”作助动词
(三) “得”作补语
1. 结果补语
2. 状态补语
3. 可能补语
(四) “得”作动态助词
(五) “得”作结构助词
1. 结果补语
2. 状态补语
3. 趋向补语
4. 可能补语
5. 程度补语
(六) 带“得”的固定搭配
附:《碧岩录》中“得”字的表现形式类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心”的传播——《碧岩录》公案“顿悟”策略探[J]. 李志峰. 中国文化研究. 2008(02)
[2]古汉语中“得”的研究综述[J]. 张明媚,黄增寿.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3]从《碧岩录》看文字禅的悟道实质[J]. 谢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5)
[4]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来——《碧岩录》:禅学里的老庄观念与文学旨趣[J]. 庞希云. 名作欣赏. 2005(20)
[5]“得”字的语法化和“得”字补语[J]. 曹秀玲.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6]《碧岩录》佛道禅之关系探微[J]. 李志峰. 广西社会科学. 2005(02)
[7]《碧岩录·圣谛第一义》述评[J]. 张耀南. 经纪人学报. 2005(01)
[8]也谈结构助词“得”的来源及“V得C”述补结构的形成[J]. 刘子瑜. 中国语文. 2003(04)
[9]二程语录中的“得”[J]. 黄锦君. 古汉语研究. 2002(04)
[10]能性述补结构琐议[J]. 吴福祥.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2(05)
博士论文
[1]《祖堂集》动态助词研究[D]. 林新年.厦门大学 2004
[2]汉语述补结构的历时研究[D]. 赵长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
本文编号:3216251
【文章来源】:湖北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带“得”述补结构研究现状综述
(一) “得”字来源
(二) 带“得”述补结构产生时间
(三) “得”的词性的认定
(四) “得”字补语句的语义类型
二、《碧岩录》中“得”字词性分类
(一) “得”作谓语动词
(二) “得”作助动词
(三) “得”作补语
1. 结果补语
2. 状态补语
3. 可能补语
(四) “得”作动态助词
(五) “得”作结构助词
1. 结果补语
2. 状态补语
3. 趋向补语
4. 可能补语
5. 程度补语
(六) 带“得”的固定搭配
附:《碧岩录》中“得”字的表现形式类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心”的传播——《碧岩录》公案“顿悟”策略探[J]. 李志峰. 中国文化研究. 2008(02)
[2]古汉语中“得”的研究综述[J]. 张明媚,黄增寿.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3]从《碧岩录》看文字禅的悟道实质[J]. 谢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5)
[4]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来——《碧岩录》:禅学里的老庄观念与文学旨趣[J]. 庞希云. 名作欣赏. 2005(20)
[5]“得”字的语法化和“得”字补语[J]. 曹秀玲.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6]《碧岩录》佛道禅之关系探微[J]. 李志峰. 广西社会科学. 2005(02)
[7]《碧岩录·圣谛第一义》述评[J]. 张耀南. 经纪人学报. 2005(01)
[8]也谈结构助词“得”的来源及“V得C”述补结构的形成[J]. 刘子瑜. 中国语文. 2003(04)
[9]二程语录中的“得”[J]. 黄锦君. 古汉语研究. 2002(04)
[10]能性述补结构琐议[J]. 吴福祥.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2(05)
博士论文
[1]《祖堂集》动态助词研究[D]. 林新年.厦门大学 2004
[2]汉语述补结构的历时研究[D]. 赵长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
本文编号:32162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216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