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A+了+O”结构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4 14:40
汉语形容词作为一个独立的词类已经在语法学界得到公认,但汉语形容词是一个内部成员丰富,语法功能复杂的词类范畴。关于汉语形容词是否能带宾语,带宾语后的词性问题语法学界争论不一。本论文针对汉语中“A+了+0”的语言用例作了历时和共时的对比分析,反映出汉语形容词能带宾语的现状,并对这一结构进行深层次的语义、句法、语用三个平面的系统客观分析,挖掘其内在的形成和选择机制。本论文第一章回顾了以往研究成果,确定了本论文的考察范围。第二章论述了“A+了+0”结构的发展由来。第三章通过对“A”的单双音节构成类型和“0”的构成类型来分析“A+了+0”结构的句法构成类型。第四章分析了“A+了+0”结构中“A”和“0”的语义特征,并根据“A”的语义范畴的配价来进一步分析对其后“0”的的选择。第五章对“A+了+0”结构从整体上分析了其作谓语、补语、状语和定语的句法功能,以及从隐喻认知的角度和语言经济原则分析了“A+了+0”结构的语用意义。本论文通过对“A+了+0”结构的客观描写分析,使我们对其结构的语义、语法、语用有了一个较为清晰、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形成了一些自己初步的看法,其完善与否还有待通过进一步研究来加以印...
【文章来源】:湖北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概况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对象
1. 形容词范围的确定
2. 宾语的界定
3. 形容词的兼类问题
4. 形容词的活用问题
5. 语料来源
6. 本文所用符号说明
第二章 论述“A+了+O”结构的发展由来
(一) “A+了+O”结构中动态助词“了”的由来
(二) “A+了+O”结构的发展
(三) 分析“A+了+O”中“了”的语法特点
第三章 “A+了+O”结构的构成类型
(一) A为单音节形容词的构成类型
1. A_单+了+O_真
2. A_单+了+O_(名量)
3. A_单(了)A_单+O
(二) A为双音节形容词的构成类型
1. A_双+了+O_真
2. A_双+了+O_(名量)
第四章 分析“A+了+O”结构中“A”和“O”的语义类别特征
(一) “A+了+O”结构中“A”的语义特征
1. “A+了+O”结构中的“A”具有[+程度]特征
2. “A+了+O”结构中“A”具有[动态]特征
3. “A+了+O”结构中“A”具有[+致使]特征
4. “A+了+O”结构中的“A”具有[+自变]
(二) “A+了+O”结构中的“O”的语义类别
1. 呈现类
2. 名量类
3. 经历类
4. 对象类
(三) “A+了+O”结构中“A”的价对“O”的选择限制
1. “A”为单价形容词对“O”的选择
2. “A”为双价形容词对“O”的选择
3. “A”为三价形容词对“O”的选择
第五章 分析“A+了+O”结构的句法功能和语用功能
(一) “A+了+O”结构的句法功能
1. “A+了+O”结构作谓语的句法功能
2. “A+了+O”结构作补语的句法功能
3. A+了+O”结构作定语、状语等修饰性成分的句法功能
(二) 分析“A+了+O”结构的语用功能
1. 从隐喻认知的角度分析“A+了+O”结构的语用意义
2. 从语言经济原则角度分析“A+了+O”结构的语用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语法化现象在不同层面中的句法表现[J]. 张谊生. 语文研究. 2010(04)
[2]“动宾式动词+宾语”的深层句法、语义、语用理据[J]. 李爽.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01)
[3]当代汉语中的“形+过+宾”比较式[J]. 张恒君.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09)
[4]形容词的动态意义[J]. 徐秋林.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5]形容词带真宾语的动因分析[J]. 汪敏锋.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7(09)
[6]汉语量范畴研究的若干问题[J]. 李劲荣.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5)
[7]“形容词+动态助词”现象的浅析[J]. 刘明.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7(08)
[8]形·名组合的句法限制及表达功能[J]. 李劲荣.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9]汉语动态形容词的界说及其基本特征[J]. 刘长庆.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10]试论A了N[J]. 王明洲,潘晓军. 现代语文. 2006(06)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状态形容词的认知研究[D]. 李劲荣.上海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形动兼类词研究[D]. 赵玥.河北师范大学 2009
[2]现代汉语中形容词带宾语问题研究[D]. 聂汉琳.浙江大学 2008
[3]现代汉语形容词带宾语情况考察[D]. 刘光婷.首都师范大学 2008
[4]状位对形容词的选择和限制[D]. 杨淑芳.华中师范大学 2007
[5]现代汉语“形+(X)+宾”结构研究[D]. 邓楠楠.上海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94819
【文章来源】:湖北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概况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对象
1. 形容词范围的确定
2. 宾语的界定
3. 形容词的兼类问题
4. 形容词的活用问题
5. 语料来源
6. 本文所用符号说明
第二章 论述“A+了+O”结构的发展由来
(一) “A+了+O”结构中动态助词“了”的由来
(二) “A+了+O”结构的发展
(三) 分析“A+了+O”中“了”的语法特点
第三章 “A+了+O”结构的构成类型
(一) A为单音节形容词的构成类型
1. A_单+了+O_真
2. A_单+了+O_(名量)
3. A_单(了)A_单+O
(二) A为双音节形容词的构成类型
1. A_双+了+O_真
2. A_双+了+O_(名量)
第四章 分析“A+了+O”结构中“A”和“O”的语义类别特征
(一) “A+了+O”结构中“A”的语义特征
1. “A+了+O”结构中的“A”具有[+程度]特征
2. “A+了+O”结构中“A”具有[动态]特征
3. “A+了+O”结构中“A”具有[+致使]特征
4. “A+了+O”结构中的“A”具有[+自变]
(二) “A+了+O”结构中的“O”的语义类别
1. 呈现类
2. 名量类
3. 经历类
4. 对象类
(三) “A+了+O”结构中“A”的价对“O”的选择限制
1. “A”为单价形容词对“O”的选择
2. “A”为双价形容词对“O”的选择
3. “A”为三价形容词对“O”的选择
第五章 分析“A+了+O”结构的句法功能和语用功能
(一) “A+了+O”结构的句法功能
1. “A+了+O”结构作谓语的句法功能
2. “A+了+O”结构作补语的句法功能
3. A+了+O”结构作定语、状语等修饰性成分的句法功能
(二) 分析“A+了+O”结构的语用功能
1. 从隐喻认知的角度分析“A+了+O”结构的语用意义
2. 从语言经济原则角度分析“A+了+O”结构的语用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语法化现象在不同层面中的句法表现[J]. 张谊生. 语文研究. 2010(04)
[2]“动宾式动词+宾语”的深层句法、语义、语用理据[J]. 李爽.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01)
[3]当代汉语中的“形+过+宾”比较式[J]. 张恒君.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09)
[4]形容词的动态意义[J]. 徐秋林.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5]形容词带真宾语的动因分析[J]. 汪敏锋.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7(09)
[6]汉语量范畴研究的若干问题[J]. 李劲荣.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5)
[7]“形容词+动态助词”现象的浅析[J]. 刘明.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7(08)
[8]形·名组合的句法限制及表达功能[J]. 李劲荣.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9]汉语动态形容词的界说及其基本特征[J]. 刘长庆.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10]试论A了N[J]. 王明洲,潘晓军. 现代语文. 2006(06)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状态形容词的认知研究[D]. 李劲荣.上海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形动兼类词研究[D]. 赵玥.河北师范大学 2009
[2]现代汉语中形容词带宾语问题研究[D]. 聂汉琳.浙江大学 2008
[3]现代汉语形容词带宾语情况考察[D]. 刘光婷.首都师范大学 2008
[4]状位对形容词的选择和限制[D]. 杨淑芳.华中师范大学 2007
[5]现代汉语“形+(X)+宾”结构研究[D]. 邓楠楠.上海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948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494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