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NPL”句法位置的制约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09 06:48
由“N+V+在NPL”与“N+V+在NPL”两种格式构成的动词谓语句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两者存在某些联系,在使用上也有一些区别,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从本体角度对两种格式进行研究的核心问题可归结为,“在NPL”处于两种不同的句法位置的制约因素问题。以往的研究集中于“V”与“NPL”上,对格式整体及语用特征的研究较少,对两种格式进行专门、系统的比较研究则更为少见。鉴于以往研究的不足,本文从汉语本体研究出发,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力求简洁、全面地考察了“N+V+在NPL”和“N+在NPL+V”两种格式的构成与应用情况,即在什么条件下能用前者,在什么条件下能用后者,什么条件下两者皆可,但有哪些细微差别。具体地,本文先从动词和“在NPL”自身的特点入手来分析“在NPL”在句中的位置,最后从整体上比较分析两种结构。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为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问题提供参考,因此,在上述本体性研究的基础上,文章还对两种格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和策略问题做一些探讨。 全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通过对以往有关研究成果的回顾,确定“在NPL...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0.2 研究方法及语料
0.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0.4 有关研究现状
0.4.1 关于“在NPL”的研究现状
0.4.2 关于动词的研究现状
0.4.3 关于格式整体的研究现状
1 “在NPL”只能在“V”后的“N+V+在NPL”格式
1.1 “N+V+在NPL”格式中的动词
1.1.1 动词的单、双音节
1.1.2 动词的时量特征
1.1.3 动词的空间关联性
1.2 “N+V+在NPL”格式中方所结构
1.3 “N+V+在NPL”格式的句法意义
1.3.1 “N+V+在NPL”格式的显性语法关系
1.3.2 “N+V+在NPL”格式的隐性语法意义
1.4 “N+V+在NPL”格式的认知及语用阐释
1.4.1 认知解释
1.4.2 语用解释
2 “在NPL”只能在“V”前的“N+在NPL+V”格式
2.1 “N+在NPL+V”格式中的动词
2.1.1 动词的内部结构
2.1.2 动词的时量特征
2.1.3 动词的空间关联性
2.2 “N+在NPL+V”格式中的方所结构
2.3 “N+在NPL+V”格式的句法意义
2.3.1 “N+在NPL+V”的显性语法关系
2.3.2 “N+在NPL+V”的隐性语法意义
2.4 “N+在NPL+V”格式的认知及语用阐释
2.4.1 认知解释
2.4.2 语用解释
3 “在NPL”在“V”前后皆可的“N+在NPL+V”和“N+V+在NPL”格式
3.1 “N+在NPL+V”和“N+V+在NPL”皆可的两式中的动词
3.1.1 动词的单、双音节
3.1.2 动词的位移性
3.2 “N+在NPL+V”和“N+V+在NPL”皆可的两式中的方所结构
3.3 关于“N+在NPL+V”和“N+V+在NPL”两种格式表义相近的情形
3.3.1 焦点因素
3.3.2 个人因素
3.3.3 篇章因素
3.3.4 语气及语用含义的因素
4 “在NPL”的对外汉语教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再论影响“在+处所”句法位置的因素[J]. 宋文辉.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04)
[2]语法教学与认知理念[J]. 卢福波. 汉语学习. 2007(03)
[3]“在”字句的语用价值和特点[J]. 孟万春. 殷都学刊. 2006(04)
[4]处所角色宾语及其属性标记的隐现情况[J]. 储泽祥,彭建平. 语言研究. 2006(04)
[5]介词结构“在+处所”句中分布的制约因素[J]. 孟万春. 重庆社会科学. 2006(10)
[6]“NP+在NL+VP”与“在NL+NP+VP”[J]. 林齐倩.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6(01)
[7]“在NV”和“V在N”语义并非完全相同[J]. 占勇. 学语文. 2006(02)
[8]“在+处所”的偏误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J]. 李金静. 语言文字应用. 2005(S1)
[9]“在+处所”的语义指向分析[J]. 李炜东,胡秀梅. 语言文字应用. 2005(S1)
[10]汉语“在+方位短语”里方位词的隐现机制[J]. 储泽祥. 中国语文. 2004(02)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在”字句研究[D]. 申敬善.复旦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在LV”与“V在L”的考察[D]. 谭慧.华中师范大学 2008
[2]介词“在”的隐现研究[D]. 麦子茵.北京大学 2007
[3]“在+处所词”的表义问题研究[D]. 邱琳.四川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715048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0.2 研究方法及语料
0.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0.4 有关研究现状
0.4.1 关于“在NPL”的研究现状
0.4.2 关于动词的研究现状
0.4.3 关于格式整体的研究现状
1 “在NPL”只能在“V”后的“N+V+在NPL”格式
1.1 “N+V+在NPL”格式中的动词
1.1.1 动词的单、双音节
1.1.2 动词的时量特征
1.1.3 动词的空间关联性
1.2 “N+V+在NPL”格式中方所结构
1.3 “N+V+在NPL”格式的句法意义
1.3.1 “N+V+在NPL”格式的显性语法关系
1.3.2 “N+V+在NPL”格式的隐性语法意义
1.4 “N+V+在NPL”格式的认知及语用阐释
1.4.1 认知解释
1.4.2 语用解释
2 “在NPL”只能在“V”前的“N+在NPL+V”格式
2.1 “N+在NPL+V”格式中的动词
2.1.1 动词的内部结构
2.1.2 动词的时量特征
2.1.3 动词的空间关联性
2.2 “N+在NPL+V”格式中的方所结构
2.3 “N+在NPL+V”格式的句法意义
2.3.1 “N+在NPL+V”的显性语法关系
2.3.2 “N+在NPL+V”的隐性语法意义
2.4 “N+在NPL+V”格式的认知及语用阐释
2.4.1 认知解释
2.4.2 语用解释
3 “在NPL”在“V”前后皆可的“N+在NPL+V”和“N+V+在NPL”格式
3.1 “N+在NPL+V”和“N+V+在NPL”皆可的两式中的动词
3.1.1 动词的单、双音节
3.1.2 动词的位移性
3.2 “N+在NPL+V”和“N+V+在NPL”皆可的两式中的方所结构
3.3 关于“N+在NPL+V”和“N+V+在NPL”两种格式表义相近的情形
3.3.1 焦点因素
3.3.2 个人因素
3.3.3 篇章因素
3.3.4 语气及语用含义的因素
4 “在NPL”的对外汉语教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再论影响“在+处所”句法位置的因素[J]. 宋文辉.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04)
[2]语法教学与认知理念[J]. 卢福波. 汉语学习. 2007(03)
[3]“在”字句的语用价值和特点[J]. 孟万春. 殷都学刊. 2006(04)
[4]处所角色宾语及其属性标记的隐现情况[J]. 储泽祥,彭建平. 语言研究. 2006(04)
[5]介词结构“在+处所”句中分布的制约因素[J]. 孟万春. 重庆社会科学. 2006(10)
[6]“NP+在NL+VP”与“在NL+NP+VP”[J]. 林齐倩.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6(01)
[7]“在NV”和“V在N”语义并非完全相同[J]. 占勇. 学语文. 2006(02)
[8]“在+处所”的偏误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J]. 李金静. 语言文字应用. 2005(S1)
[9]“在+处所”的语义指向分析[J]. 李炜东,胡秀梅. 语言文字应用. 2005(S1)
[10]汉语“在+方位短语”里方位词的隐现机制[J]. 储泽祥. 中国语文. 2004(02)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在”字句研究[D]. 申敬善.复旦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在LV”与“V在L”的考察[D]. 谭慧.华中师范大学 2008
[2]介词“在”的隐现研究[D]. 麦子茵.北京大学 2007
[3]“在+处所词”的表义问题研究[D]. 邱琳.四川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7150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715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