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红楼梦》前八十回转折连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3 21:07

  本文关键词:《红楼梦》前八十回转折连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转折连词是指用来连接两个具有相反的语言单位的连词,它可以连接词语、短语、分句、句子或句群。明清时期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一个时期。这种过渡时期的语言演变现象都比较明显。《红楼梦》作为明清时期的一部成熟的代表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明清时期的语言特色。本文以《红楼梦》前八十回作为取材范围,在详细分析描写语料用例的基础上,对《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的转折连词作了穷尽性的描写和分析,试图以此为基础来探讨近代汉语时期转折连词的发展演变特点。文章首先确定了连词的判定标准,进而确定转折连词判定标准,然后确定转折连词的分类标准。将《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的转折连词按照逻辑语义关系分为突转类转折连词、反预期类转折连词、让转类转折连词、假转类转折连词四类,其中又按照转折程度的轻重将突转类转折连词分为重转类和轻转类。而后对每个转折连词的用法和分布情况进行全面详尽的描写和分析。总结出《红楼梦》前八十回转折连词的使用特点:一、转折连词使用量增加,语用次数极大提高,形成一个高峰;二、转折连词复音化明显;三、重要转折连词大量涌现,使用量极大;四、多标配套句式大量增加,打破单标配套句式的优势格局;五、同义转折连词大量涌现;六、新的转折连词出现。
【关键词】:《红楼梦》 转折连词 语用考察 特点 规律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46.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6
  • 1.1 选题依据10-11
  • 1.2 研究综述11-14
  • 1.2.1 转折连词研究综述11-13
  • 1.2.2 《 红楼梦 》 语言、句式研究综述13-14
  • 1.3 研究方法14-16
  • 第2章 突转类转折连词研究16-38
  • 2.1 重转类转折连词16-28
  • 2.1.1 但16-22
  • 2.1.2 但是22-25
  • 2.1.3 可25
  • 2.1.4 可是25
  • 2.1.5 而25-26
  • 2.1.6 然26-27
  • 2.1.7 小结27-28
  • 2.2 轻转类转折连词28-38
  • 2.2.1 只是28-30
  • 2.2.2 但只30-32
  • 2.2.3 但只是32
  • 2.2.4 奈32-33
  • 2.2.5 无奈33-34
  • 2.2.6 争奈34
  • 2.2.7 怎奈34
  • 2.2.8 不防34-35
  • 2.2.9 不过35-36
  • 2.2.10 只不过36
  • 2.2.11 就36
  • 2.2.12 就只36-37
  • 2.2.13 小结37-38
  • 第3章 反预期类转折连词研究38-49
  • 3.1 承望类39-41
  • 3.1.1 不承望39-40
  • 3.1.2 那里承望40-41
  • 3.1.3 谁承望41
  • 3.2 知晓类41-44
  • 3.2.1 谁知41-43
  • 3.2.2 谁晓43-44
  • 3.3 意料类44-45
  • 3.3.1 不料44-45
  • 3.3.2 谁料45
  • 3.3.3 不意45
  • 3.4 想类45-48
  • 3.4.1 不想45-47
  • 3.4.2 谁想47-48
  • 3.5 期类48
  • 3.6 小结48-49
  • 第4章 让步转折连词研究49-75
  • 4.1 虽49-58
  • 4.1.1 “虽”单独使用49-51
  • 4.1.2 “虽”配套使用51-58
  • 4.2 虽然58-63
  • 4.2.1 “虽然”单独使用59-60
  • 4.2.2 “虽然”配套使用60-63
  • 4.3 虽说63-65
  • 4.3.1 “虽说”单独使用63-64
  • 4.3.2 “虽说”配套使用64-65
  • 4.4 虽是65-66
  • 4.4.1 “虽是”单独使用65-66
  • 4.4.2 “虽是”配套使用66
  • 4.5 虽则66
  • 4.6 固66-68
  • 4.6.1 “固”和“但”配套使用66
  • 4.6.2 “固”和“只是”配套使用66-67
  • 4.6.3 “固”和“然”配套使用67
  • 4.6.4 “固”和“也”配套使用67
  • 4.6.5 “固”和“不过”配套使用67-68
  • 4.7 固然68-69
  • 4.7.1 “固然”单独使用68
  • 4.7.2 “固然”配套使用68-69
  • 4.8 纵69-71
  • 4.8.1 “纵”单独使用69-70
  • 4.8.2 “纵”配套使用70-71
  • 4.9 纵使71
  • 4.10 纵然71-73
  • 4.10.1 “纵然”单独使用71-72
  • 4.10.2 “纵然”配套使用72-73
  • 4.11 就是73-74
  • 4.11.1 “就是”单独使用73
  • 4.11.2 “就是”和“也”配套使用73-74
  • 4.12 小结74-75
  • 第5章 假转类转折连词研究75-78
  • 5.1 不然75-76
  • 5.2 否则76
  • 5.3 除非76-77
  • 5.4 小结77-78
  • 结论78-81
  • 参考文献81-84
  • 致谢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德岁;;汉语谓词性成分的界定[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金晶;;述谓性“这/那个+谓词性成分+(的)”[J];语言科学;2011年01期

3 葛婷;;文学语言中谓词性成分对协同副词的语义表达限制[J];山东文学;2009年04期

4 高佳;鲁迅《书信集》中谓词性成分后“于”的考察[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曾采今;连谓式浅说[J];汉语学习;1981年05期

6 胡力文;古汉语谓词性成分的名化问题[J];武陵学刊;1996年02期

7 郭锐;;过程和非过程——汉语谓词性成分的两种外在时间类型[J];中国语文;1997年03期

8 刘斌;;古代汉语谓词性成分指称化方式和原因探究[J];语文学刊;2006年24期

9 李平;;“V+中”构式浅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11期

10 顿蒙;;试析“那+(个)+谓词性成分+(语气词)”[J];青年文学家;2013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智颖;;谓词性短语向体词性短语的转换[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宋青;北京话连词史(1750-1950)[D];苏州大学;2012年

2 蔡英杰;《孙子兵法》语法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3 王倩;现代汉语增量与减量构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纯云;与表“选择”义的“还是”相关的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银雪;“每”的事件量化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王兴慧;《红楼梦》前八十回转折连词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4 李树;现代汉语“‘很’+谓词性成分”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孟瑞森;副词与谓词性成分语义选择限制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6 王文胜;吴语遂昌话的后置成分[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7 杨霞;“每”及“每”字结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作佳;现代汉语协同副词的选择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平;副词“还”的系统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周丁钉;“A(好)像/仿佛B一样C”格式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红楼梦》前八十回转折连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75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4475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0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