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汉网络词汇对比分析
本文关键词:俄汉网络词汇对比分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和网民数量的增加推动了网络语言的发展。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全新的语言现象,受到了语言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加强网络语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行俄汉网络词汇对比研究将促进中俄两国网络语言的进一步发展。本文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语料来源、内容、方法、目的、意义及创新之处。第二章为网络语言的概述部分,本章界定了网络语言的概念、性质,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对其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第三章为俄汉网络词汇类型对比分析,本章主要从缩略词形式、谐音词形式、情态符号类、数字型、词义变化型方面列举实例进行对比分析。两国的网络词汇类型既有相似点,也有差异之处;第四章为俄汉网络词汇修辞方式对比分析,本章主要从中俄两国网络词汇中常用的隐喻、谐音、借代、夸张、仿拟等辞格方面列举实例进行论述,旨在分析出俄汉网络词汇中修辞方式存在的异同;第五章为网络语言的规范化问题及应对策略,网络语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中俄两国都在为规范网络语言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作为同时拥有网民身份的我们,要正确的对待网络语言,共同努力使网络语言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俄汉网络词汇之间存在着差异。通过二者的对比分析,能够透彻清楚地了解两国网络词汇的异同,帮助俄语学习者更加准确、恰当地使用俄语网络词汇,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交际障碍,并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学习俄语,提高俄语水平。
【关键词】:俄汉网络词汇 对比分析 词汇类型 修辞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36;H35
【目录】:
- 摘要3-4
- PEΦEPAT4-7
- 1 绪论7-14
- 1.1 研究背景7-11
- 1.1.1 国内研究现状7-8
- 1.1.2 国外研究现状8-11
- 1.2 语料的选取11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1-12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12
- 1.5 创新之处12-14
- 2 网络语言概述14-20
- 2.1 网络语言的定义14-15
- 2.2 网络语言的性质15-16
- 2.3 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16-17
- 2.4 网络语言的基本特征17-19
- 2.5 本章小结19-20
- 3 俄汉网络词汇类型对比分析20-37
- 3.1 缩略词形式20-25
- 3.1.1 俄语网络词汇中的缩略词形式20-23
- 3.1.2 汉语网络词汇中的缩略词形式23-25
- 3.1.3 俄汉缩略词形式对比分析25
- 3.2 谐音词形式25-28
- 3.2.1 俄语网络词汇中的谐音词形式25-26
- 3.2.2 汉语网络词汇中的谐音词形式26-28
- 3.2.3 俄汉谐音词形式对比分析28
- 3.3 情态符号类28-32
- 3.3.1 俄语网络词汇中的情态符号类29-30
- 3.3.2 汉语网络词汇中的情态符号类30-31
- 3.3.3 俄汉情态符号类对比分析31-32
- 3.4 数字型32-33
- 3.4.1 俄语网络词汇中的数字型32
- 3.4.2 汉语网络词汇中的数字型32-33
- 3.4.3 俄汉数字型对比分析33
- 3.5 词义变化型33-36
- 3.5.1 俄语网络词汇中的词义变化型33-34
- 3.5.2 汉语网络词汇中的词义变化型34-36
- 3.5.3 俄汉词义变化型对比分析36
- 3.6 本章小结36-37
- 4 俄汉网络词汇修辞方式对比分析37-51
- 4.1 俄语网络词汇中的修辞方式37-43
- 4.1.1 俄语中的谐音37-38
- 4.1.2 俄语中的借代38-39
- 4.1.3 俄语中的重复39-41
- 4.1.4 俄语中的隐喻41
- 4.1.5 俄语中的夸张41-42
- 4.1.6 俄语中的仿拟42-43
- 4.2 汉语网络词汇中的修辞方式43-49
- 4.2.1 汉语中的谐音43-44
- 4.2.2 汉语中的隐喻44-45
- 4.2.3 汉语中的仿拟45-46
- 4.2.4 汉语中的借代46-47
- 4.2.5 汉语中的夸张47
- 4.2.6 汉语中的婉曲47-48
- 4.2.7 汉语中的反语48-49
- 4.3 俄汉网络词汇修辞方式的异同49-50
- 4.4 本章小结50-51
- 5 网络语言的规范化问题及应对策略51-56
- 5.1 网络语言失范的负面影响51
- 5.2 网络语言失范的原因51-52
- 5.3 对待网络语言的不同态度52-53
- 5.4 网络语言的规范原则53
- 5.5 网络语言规范的应对策略53-55
- 5.6 本章小结55-56
- 结论56-58
- 参考文献58-6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2-63
- 致谢63-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爽;程爽;;俄语网络词汇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2 杨松;史松;;俄语网络语言研究概观[J];中国西部科技;2014年06期
3 宋培杰;;网络语言中的“旧词新义”现象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4 壮丹丽;;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影响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5 彭俊广;;论网络语言中的仿拟修辞[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钱晓燕;;修辞方式在网络语言中的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7 金志茹;;中国网络语言研究现状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王珊珊;;网络语言修辞格研究综述[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9 王媛媛;;关于网络词语的修辞造词考察[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12期
10 黄海蓉;;从大众文化视角解读网络语言常用修辞[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櫇席;中韩网络聊天语言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寻之静;汉语网络词语修辞造词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年
2 陈玉莲;俄汉网络新词语构成方式对比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3 路阳;中俄网络聊天语言对比研究[D];吉林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婷婷;网络词语造词法及语用义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5 齐金花;网络语言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8年
6 贺珍;社会语言学视角的俄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申莉;网络词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赵永丰;英汉网络新词对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9 王丽莉;俄语网络词汇初探[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427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542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