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视域下与英语相关的中文网络流行语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5 15:09
本文关键词:生态语言学视域下与英语相关的中文网络流行语研究
【摘要】:中文网络语言是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兴语言现象。中文网络语言不仅融合了中国各地方言,还融合了世界各国语言,其中以国际通用语——英语对中文网络语言的影响最为深刻。中文网络语言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和适用性,改变着大众传媒和人们的日常用语。因此,研究中文网络语言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而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中使用频率最高、最受网民欢迎的语言表达方式,通过研究网络流行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网络语言的生存现状和发展趋势,起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语言学家们试图从各个角度分析中文网络流行语,其中,分析语言的生态因素,揭示语言产生与发展生态性的生态语言学为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试图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在全球化影响下及与外来语(以英语为例)碰撞后衍生而来的中文网络流行语。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原因和发展趋势,以及对中文的影响。本文主要运用生态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以2005年—2015年这十年来出现的与英语相关的中文网络流行语为语料对象,分析其发展的内外生态因素,从而推进网络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本研究发现,与自然界生态现象类似,中文网络流行语自身体现了语言多样性和生态进化规律,同时也反应出中文网络流行语的社会经济及人文生态现象。中文网络流行语带来的过度仿照使用和语言使用的不文明现象应该采用乐观的态度对待解决。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缘由、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和意义。第二章:对网络流行语的概念进行界定,进一步讨论与英语相关的中文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点。介绍生态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成果。第三章:介绍生态语言学的发展及主要的生态语言学观点。第四章:根据语言多样性和语言进化理论,从语音、词汇、句子、语法四个角度,对与英语相关的中文网络流行语进行分类研究,探讨其流行的生态规律。根据语言进化、语言生态及生态批评语言学理论,从社会、人文和自然环境角度分析与英语相关的中文网络流行语衍生、发展的外在生态因素。第五章:总结归纳网络流行语具有的正面及负面作用,以及对语言规范所产生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英语 生态语言学 语言生态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3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5-6
- 摘要6-8
- Abstract8-14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4-18
- 1.1 Background14-15
- 1.2 Purpose15-16
- 1.3 Significance16
- 1.4 Corpus Sources16-17
- 1.5 Research Questions17
- 1.6 Layout of the Study17-18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8-22
- 2.1 Research on Internet Buzzwords18-20
- 2.2 Research on Eco-linguistics20-21
- 2.3 Summary21-22
-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22-32
- 3.1 Development of Eco-linguistics22-25
- 3.2 Basic Concepts and Theories25-30
- 3.2.1 Language Evolution25-26
- 3.2.2 Language Ecology26-27
- 3.2.3 Language Diversity27-28
- 3.2.4 Protection of "Threatened" and "Endangered" Languages28-29
- 3.2.5 Critical Eco-linguistics29-30
- 3.3 Summary30-32
- Chapter 4 Eco-linguistic Analysis on the ERCIB32-64
- 4.1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RCIB32-36
- 4.1.1 High Using Frequency32-33
- 4.1.2 Short Using Cycle33-34
- 4.1.3 Conciseness34
- 4.1.4 Innovation34-35
- 4.1.5 Humor35
- 4.1.6 Irony35-36
- 4.2 Diversification of the ERCIB36-47
- 4.2.1 Homophone37-39
- 4.2.2 Blending Words39-40
- 4.2.3 New Use of Old Words40-42
- 4.2.4 Acronym42-43
- 4.2.5 Literal Translation43-45
- 4.2.6 Borrowing Forms45-47
- 4.2.7 Summary47
- 4.3 Evolution of the ERCIB47-49
- 4.4 Socioeconomic Ecology of the ERCIB49-53
- 4.4.1 Globalization49-50
- 4.4.2 Universal Education of English in China50-51
- 4.4.3 Reflection of Social Life51-52
- 4.4.4 Social Need of Efficiency52-53
- 4.4.5 Summary53
- 4.5 Humanistic Ecology of The ERCIB53-57
- 4.5.1 Emotional Appeals54-55
- 4.5.2 Fashion and Personality55-57
- 4.5.3 Summary57
- 4.6 Natural Ecology of the ERCIB57-59
- 4.7 Issues Arising From the ERCIB59-60
- 4.7.1 Excessive Imitations59-60
- 4.7.2 Undesirable Phenomena60
- 4.8 Suggestions for Treating the ERCIB60-62
- 4.8.1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Attitude61-62
- 4.8.2 Sustainable Development62
- 4.9 Summary62-64
- Chapter 5 Conclusion64-67
- 5.1 Major Findings64-65
- 5.2 Implications65
- 5.3 Limitations65-66
- 5.4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66-67
- Bibliography67-70
- Papers Published During the Study for M. A. Degree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艳;;“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学解释[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年07期
2 陈一民;;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陈v,
本文编号:5444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544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