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也”的反预期功能
本文关键词:副词“也”的反预期功能
更多相关文章: “也” 反预期信息 语义泛化 “图形—背景”关系
【摘要】:副词"也"具有标记反预期信息的功能,信息类型表现为"反常理信息"、"反听话人预设"和"反说话人预设"三种。"也"的这种功能与"添加"义的泛化有关,说话人主观地把某成员"添加"进某范畴,就会形成"出乎意料"的效果,而这种在"类同"基础上的"添加"又降低了说话人的施为用意,具有特殊的语用效果;"也"字句前提句的缺失,也是说话人利用不足量原则语用策略的表现,对"也"所标示的反预期信息的理解是"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作用的结果。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
【关键词】: “也” 反预期信息 语义泛化 “图形—背景”关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740004)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B72)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通常认为副词“也”的关联作用有两种(“顺接”和“逆接”),张云峰详细考察了“也”的逆接用法,认为“也”和“倒”、“反而”、“并”等预设差异副词具有同样的功效,是对话语事实与预设之间存在差异的强调[1]。而郝文华则专门针对“也”字的语感作了一次调查,要求被试者对“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文华;;强调的“异”的“也”字句[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刘焱;;反预期信息标记“别看”[J];汉语学习;2009年04期
3 刘国辉;;图形-背景空间概念及其在语言中的隐喻性表征[J];外语研究;2006年02期
4 刘乃实;先设和元语否定[J];外语学刊;2004年03期
5 高航;元语否定的认知语用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高增霞;;副词“还”的基本义[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2期
7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8 王文博;预设的认知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1期
9 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4期
10 匡芳涛,文旭;图形-背景的现实化[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玲玲;;视觉动词SEE语义演变的认知语用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李艳;;移就中的生命度等级转移规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凝固结构语义的认知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李慧敏;;“算了”的话语功能及其生成机制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葛荣;徐丽萍;;“超X”类词的来源初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葛婷;;协同副词“一起”与“一齐”可替换度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高玲玲;张明;;语法化动因的再认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8 钟华;;“才”重读与非重读时语义、语用功能差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吴振华;虚词与李义山近体诗所表现的情感与心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肖奚强;范围副词的再分类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锐;;语义等值和汉语虚词的意义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2 叶文曦;;语义对立和语义同一[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徐静;;换言连接成分类型及其语篇特点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鲁素霞;;现代汉语中的“要不_1”和“要不_2”[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易美珍;;“我想”的语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郝敏;;现代汉语“不+NP”结构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斌;熊妍湘;;试用图形—背景理论解释英汉句式差异及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劲荣;;内涵、外延与汉语修饰成分的标记隐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9 汪如东;;浅析“不差钱”[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10 王根;赵军;;中文褒贬义词语倾向性的分析[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军珲;基于统计的常用汉语副词用法自动识别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韦宁杰;插入语的主观性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黄圆圆;《老友记》幽默对白的语用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福祥;南方方言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带宾语的语序类型[J];方言;2003年03期
2 刘祥柏;;江淮官话的分区(稿)[J];方言;2007年04期
3 曾立英;“我看”与“你看”的主观化[J];汉语学习;2005年02期
4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二)[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5 何春燕;语用否定的类型及使用动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6 杨玲;现代汉语副词“还”的语义与语法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7 齐沪扬;胡建锋;;试论负预期量信息标记格式“X是X”[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2期
8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9 徐盛桓;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和含意否定[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10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琳;“あの”还是“その”[J];日语知识;2003年04期
2 刘笑明;;“~づらい”和“~がたい”的异同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年01期
3 王春秀;;浅谈交际中的言后行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陈丹;;「スル」形和「タ」形[J];日语知识;2009年05期
5 张莎莎;;汉语语用歧义产生的说话人原因浅析[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惠秀梅;;熟语中的情态意义研究——否定与词层级上的说话人形象[J];外语学刊;2011年04期
7 李洪儒;王晶;;说话人意义及其结构的研究维度——语言主观意义研究(一)[J];外语教学;2011年05期
8 崔美玉;;浅谈「はず」和「にちがいない」的用法[J];日语知识;2011年03期
9 李光赫;张北林;;「ようだ」「らしい」的日汉对比(3) 「ようだ」「らしい」的区别[J];日语知识;2011年08期
10 冯军伟;;认识情态与传信情态[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司罗;胡起秀;金琴;;完全无监督的双人对话中的说话人分隔[A];第九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99)论文集[C];1999年
2 金乃高;侯刚;王学辉;李非墨;;基于主动感知的音视频联合说话人跟踪方法[A];2010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马勇;鲍长春;夏丙寅;;基于辨别性深度信念网络的说话人分割[A];第十二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NCMMSC'2013)论文集[C];2013年
4 白俊梅;张树武;徐波;;广播电视中的目标说话人跟踪技术[A];第八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索宏彬;刘晓星;;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说话人跟踪系统[A];第八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罗海风;龙长才;;多话者环境下说话人辨识听觉线索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2009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9]论文集[C];2009年
7 李经伟;;语体转换与角色定位[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王刚;邬晓钧;郑方;王琳琳;张陈昊;;基于参考说话人模型和双层结构的说话人辨认[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11年
9 王刚;邬晓钧;郑方;王琳琳;张陈昊;;基于参考说话人模型和双层结构的说话人辨认快速算法[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11年
10 何磊;方棣棠;吴文虎;;说话人聚类与模型自适应结合的说话人自适应方法[A];第六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做一名积极的倾听者[N];中国纺织报;2003年
2 唐志强;不听别人说话,也能模仿其口音[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黄惠慧(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高考听力要求及对策[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贾婧;口语翻译:突破语言通讯障碍的“法宝”[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洪儒;语句中的说话人形象[D];黑龙江大学;2003年
2 杨继臣;说话人信息分析及其在多媒体检索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郑建炜;基于核方法的说话人辨认模型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4 吕声;说话人转换方法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4年
5 陈凌辉;说话人转换建模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6 李燕萍;说话人辨认中的特征参数提取和鲁棒性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7 徐利敏;说话人辨认中的特征变换和鲁棒性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8 侯代文;非线性滤波及其在说话人跟踪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王坚;语音识别中的说话人自适应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10 金乃高;音视频联合说话人定位与跟踪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浩;基于广义音素的文本无关说话人认证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2 陆亮;多信道条件下的说话人认证[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3 凌锦雯;基于多特征的说话人分割与聚类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张志华;说话人自适应技术研究及其在电话信道下的关键词检出系统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5 杨e,
本文编号:5969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596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