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同素近义单双音节方位词习得研究
本文关键词:现代汉语同素近义单双音节方位词习得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同素近义 单音节方位词 双音节方位词 习得偏误
【摘要】:本文分四类研究了16组同素近义单双音节方位词句法、语义功能的异同。句法功能包括单独充当主语、动词宾语、介词宾语、定语、状语等句法成分的能力,以及后置于名词或名词词组、动词或动词词组、数量词、代词等的组合能力;语义功能包括方位词最基本的空间方位义以及引申义。不同单双音节方位词的句法、语义功能的表现存在差异。在研究本体规则的基础上,本文考察了同素近义单双音节方位词的习得情况。首先,考察了同素近义单双音节绝对方位词的习得。发现习得特点如下:单音绝对方位词的正确率在初、中、高三个阶段总体呈上升趋势,偏误比例最大;双音绝对方位词以“~方”使用频率最高,正确率也最高,偏误集中在高级阶段。进而得出了单双音绝对方位词的习得顺序。考察偏误用例,重点分析了单双音节绝对方位词的相互误代和双音节绝对方位词的相互误代。最后,对教学大纲和教材提出了教学建议。其次,考察了同素近义单双音节相对方位词的习得。发现习得特点如下:相对方位词初、中、高三个阶段的正确率整体是逐级递增的;单音相对方位词用的多,偏误也最多。进而得出了单双音相对方位词的习得顺序。考察偏误用例,重点分析了单双音节相对方位词的相互误代、相对方位词与其他语法成分的误代、介词误代和搭配成分误代。最后,对教学大纲和教材提出了教学建议。再次,考察了同素近义单双音节双参照方位词的习得。发现习得特点如下:单音双参照方位词的正确率较高,“上”的偏误比例最大;双音双参照方位词的正确率表现差异较大,但偏误用例都比较少,均不足10例。进而得出了单双音节双参照方位词的习得顺序。考察偏误用例,重点分析了单双音节双参照方位词的相互误代、单音节双参照方位词的相互误代、双音节双参照方位词的相互误代、方位成分误代其他、介词误代和搭配成分误代。最后,对教学大纲和教材提出了教学建议。最后,考察了同素近义单双音节位置方位词的习得。发现习得特点如下:单音位置方位词初、中、高三个阶段的正确率较稳定,且都比较高,偏误比例也很高;双音位置方位词三个阶段的正确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因使用率低,偏误比例也低。进而得出了单双音节位置方位词的习得顺序。考察偏误用例,重点分析了单双音节位置方位词的相互误代、单音节位置方位词的相互误代、双音节位置方位词的相互误代、位置方位词与其他语法成分的误代、介词误代和搭配成分误代。最后,对教学大纲和教材提出了教学建议。
【关键词】:同素近义 单音节方位词 双音节方位词 习得偏误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95.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零 绪论9-20
- 0.1 选题理由及选题意义9
- 0.1.1 选题理由9
- 0.1.2 选题意义9
- 0.2 研究内容9-12
- 0.2.1 研究对象9-10
- 0.2.2 研究范围10-12
- 0.3 研究目标、方法和语料来源12-13
- 0.3.1 研究目标12
- 0.3.2 研究方法12-13
- 0.3.3 语料来源13
- 0.4 同素近义单双音节方位词的研究现状13-20
- 0.4.1 本体研究13-18
- 0.4.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同素近义单双音节方位词习得研究18-20
- 第一章 汉语同素近义单双音节方位词的本体研究20-41
- 1.1 单双音节方位词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分析20-24
- 1.1.1 单独充当主语20-21
- 1.1.2 单独充当动词宾语21
- 1.1.3 单独充当介词宾语21-22
- 1.1.4 单独充当定语22-23
- 1.1.5 单独充当状语23-24
- 1.2 单双音节绝对方位词后置组合功能、语义分析24-26
- 1.2.1 绝对方位词后置组合功能分析24-25
- 1.2.2 绝对方位词语义分析25-26
- 1.3 单双音节相对方位词后置组合功能、语义分析26-30
- 1.3.1 相对方位词后置组合功能分析26-29
- 1.3.2 相对方位词语义分析29-30
- 1.4 单双音节双参照方位词后置组合功能、语义分析30-35
- 1.4.1 双参照方位词后置组合功能分析30-33
- 1.4.2 双参照方位词语义分析33-35
- 1.5 单双音节位置方位词后置组合功能、语义分析35-40
- 1.5.1 位置方位词后置组合功能分析35-38
- 1.5.2 位置方位词语义分析38-40
- 1.6 小结40-41
- 第二章 汉语同素近义单双音节绝对方位词习得考察41-51
- 2.1 单双音节绝对方位词使用情况考察41-45
- 2.1.1 与本族人使用情况的对比41-43
- 2.1.2 总体使用情况43-44
- 2.1.3 正确用例情况44-45
- 2.2 单双音节绝对方位词偏误分析45-48
- 2.2.1 偏误分布情况45-47
- 2.2.2 偏误用例分析47-48
- 2.3 分级排序及教学建议48-50
- 2.3.1 教学大纲和教材中单双音节绝对方位词的设置情况考察48-49
- 2.3.2 教学分级建议49-50
- 2.4 小结50-51
- 第三章 汉语同素近义单双音节相对方位词习得考察51-64
- 3.1 单双音节相对方位词使用情况考察51-56
- 3.1.1 与本族人使用情况的对比51-53
- 3.1.2 总体使用情况53-55
- 3.1.3 正确用例情况55-56
- 3.2 单双音节相对方位词偏误分析56-61
- 3.2.1 偏误分布情况56-58
- 3.2.2 偏误用例分析58-61
- 3.3 分级排序及教学建议61-62
- 3.3.1 教学大纲和教材中单双音节相对方位词的设置情况考察61-62
- 3.3.2 教学分级建议62
- 3.4 小结62-64
- 第四章 汉语同素近义单双音节双参照方位词习得考察64-76
- 4.1 单双音节双参照方位词使用情况考察64-68
- 4.1.1 与本族人使用情况的对比64-66
- 4.1.2 总体使用情况66-67
- 4.1.3 正确用例情况67-68
- 4.2 单双音节双参照方位词偏误分析68-73
- 4.2.1 偏误分布情况68-70
- 4.2.2 偏误用例分析70-73
- 4.3 分级排序及教学建议73-75
- 4.3.1 教学大纲和教材中单双节双参照方位词的设置情况考察73-74
- 4.3.2 教学分级建议74-75
- 4.4 小结75-76
- 第五章 汉语同素近义单双音节位置方位词习得考察76-90
- 5.1 单双音节位置方位词使用情况考察76-82
- 5.1.1 与本族人使用情况的对比76-79
- 5.1.2 总体使用情况79-80
- 5.1.3 正确用例情况80-82
- 5.2 单双音节位置方位词偏误分析82-87
- 5.2.1 偏误分布情况82-83
- 5.2.2 偏误用例分析83-87
- 5.3 分级排序及教学建议87-89
- 5.3.1 教学大纲和教材中单双音节位置方位词的设置情况考察87-88
- 5.3.2 教学分级建议88-89
- 5.4 小结89-90
- 结论90-92
- 参考文献92-99
- 致谢9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新;;“上”“下”双音节形式的意义及演变[J];汉字文化;2010年03期
2 李兵;李文欣;;鄂伦春语双音节词重音实验语音学报告[J];民族语文;2011年03期
3 刘敏;张劲松;李雅;陶建华;段日成;;斜率相关参数对双音节阳平词的重音感知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6期
4 樊志红;同义的单双音节词语的辨析[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5 戴庆厦;景颇语词的双音节化对语法的影响[J];民族语文;1997年05期
6 陈小莹;;藏语拉萨话双音节词重音的实验研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7 高珊;;浅析网络语言中的“双音节词+中”结构[J];青年文学家;2011年14期
8 王功平;印尼华裔留学生汉语普通话双音节上上连读调偏误实验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李振中;;试论《阅微草堂笔记》双音节复音词的类别和特点[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10 林伦伦;;潮汕方言中的双音节词[J];汕头大学学报;198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乌日格喜乐图;呼和;;鄂温克语双音节词韵律模式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11年
2 王韫佳;初敏;贺琳;冯勇强;;语句中双音节韵律词重音感知的初步研究[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孔江平;吕士楠;;汉语双音节词声调组合模型研究[A];第五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4 李兵;李文欣;;鄂伦春语白银纳方言双音节词重音的实验语音学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刘敏;张劲松;李雅;陶建华;段日成;;斜率相关参数对T2+T2词重音感知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NCMMSC'2013)论文集[C];2013年
6 潘志刚;;论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漆玉平;王茂林;;缅甸中高级华裔留学生习得汉语双音节上声调的偏误分析[A];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4年
8 史静儿;;试论对比分析法对语际迁移的预测能力——以泰国学习者的汉语双音节声调协同发音为例[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K.K.Luke;LeeWai-Sum;;A Phonetic Study of the Prosodic Properties of Bisyllabic Compounds in Hong Kong Cantonese[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莫超;张建军;;从轻重音现象看河州方言与阿尔泰语的关系[A];西北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沈锡伦;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2 孙桂平;容易忽视的朗读问题[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丽娟;从名词、动词看现代汉语普通话双音节的形态功能[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洁;HSK动态作文语料库高偏误率四级双音节词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井惠毓;汉语复合词内部关系与复合词习得论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3 陆琴琴;泰国中学生汉语双音节词声调习得实验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4 崔金叶;现代汉语同素近义单双音节方位词习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5 赵红花;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双音节复合词认知模式的构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6 郝倩;近义单双音节名词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于洪雨;日本留学生汉日双音节同形词学习中的偏误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黎小力;面向二语习得的现代汉语双音节轻声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刘元君;对外汉语教学视野下同素近义单双音节名词的差异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申江宁;基于搭配的单双音节同义动词“学”和“学习”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980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598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