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心理语言学研究范式变迁——涉身心理语言学展望
本文关键词:60年心理语言学研究范式变迁——涉身心理语言学展望
更多相关文章: 心理语言学 经典认知 涉身认知 范式变迁 年
【摘要】:60年来,基于经典认知理论开展的心理语言学研究成绩卓著,形成了经典认知研究范式。最近二三十年,随着对经典认知理论局限性的反思,认知科学界对人类认知做了新诠释,提出了涉身认知理论。一批学者以此为新框架,开展了大量语言理解、产出与习得的相关研究,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推动国际心理语言学正在打破"经典认知"范式一枝独秀,而向"经典认知"与"涉身认知"两种范式两花齐放,甚或向以"涉身认知范式"为主的方向变迁。
【作者单位】: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外国语文研究中心;
【关键词】: 心理语言学 经典认知 涉身认知 范式变迁 年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认知科学视域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11XYY024) 重庆市社科基金项目“第二语言习得概念观及其应用研究”(2010YBWX44) 重庆市研究生教改项目“外语学术型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模型的构建及其改革实践”(yjg12307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H0-05
【正文快照】: 1.引言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现代心理学奠基人、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从心理学角度所开展的有关语法、音系、语言理解、儿童语言习得、手语、阅读等方面的研究,但“Psycho-linguistics”一词首见于1936年美国心理学家坎特的《语法的客观心理学》一书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池莲子;张亚旭;黄永静;;当代句子理解理论述评[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2 姜孟;邬德平;;从“身体”与“环境”看认知的“涉身性”[J];英语研究;2011年04期
3 任桂琴;任延涛;孙巍;;阅读研究方法述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中;;预制语块与大学英语作文教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杜洪波;向晓红;;英语言语失误的认知因素和心理机制——“He-She,His-Her”运用的个案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3 刘利平;;词频效应和语境效应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4 张雪梅;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新探[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5 邓昊熙;;论信息处理模型下的外语写作教学[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郑娟;;记忆原理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欧阳俊林;;语块加工与口译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南潮;多媒体技术促进大班词汇教学理据分析及应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李慧;;心理语言学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雷鹏飞;;基本范畴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瑾;;论跨文化交际中信息编解码冲撞的不同类别[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茜;;英语学习词典查阅的信息处理模式及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黄燕梅;;Implications of Schema Theory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4 陈维红;;心理词库研究与类义词典编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邱亲仁;;双语心理词库构建新型对外汉语双语学习词典[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海燕;;利用记忆心理学,提高英语词汇学习效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袁义春;;小学生语言偏误分析[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訾华东;;英语教学中“花园路径”现象初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一辑)[C];2013年
9 杨春叶;;大学专业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初探[A];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邵阳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2008[C];2008年
10 胡静;;英文歌曲在中职英语听力教学课堂上的应用——以广州市机电高级技工学校第二课堂听力提高班为例[A];中国职协2014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伟钧;终身教育框架下成人外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常欣;中国大学生英语句子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初探[D];吉林大学;2011年
5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于泽;书面韵律信息的作用及其加工机制的即时加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一飞;语篇中的连接手段[D];复旦大学;2011年
9 金莉娜;韩(朝)汉语篇结构标记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10 王萍;英汉短语结构受限搭配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君;从图式理论角度研究同声传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祥瑞;论口译中的文化因素以及译者的跨文化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马靖;影响会议交替传译的主要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崔有为;以利奇和顾曰国为代表的英汉礼貌原则比较研究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冬;积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功能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付瑶;概念整合理论指导下的《红楼梦》歇后语认知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曹艳芳;泛读中不同任务类型对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张霞;交替传译中的记忆机制及训练方法[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夏国华;母语习得角度的语文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丽萍;基于语料库的英语专业大学生议论文限时写作中的四字词块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戴浩一;叶蜚声;;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上)[J];国外语言学;1990年04期
2 姜孟;邬德平;;从“身体”与“环境”看认知的“涉身性”[J];英语研究;2011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洁;心理语言学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闫泓;从心理语言学理论看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6期
3 耿印芳;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武绪颐;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张法科;赵婷;;基于心理语言学理论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J];中国外语;2006年06期
6 王爱支;;心理语言学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维洞;;《心理语言学视域的英语词汇学习策略》一书出版[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陈雪;;心理语言学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现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06期
9 曾传生;;心理语言学与同传[J];海外英语;2010年09期
10 田慧莉;;当代心理语言学若干研究成果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秋野;;从心理语言学的视角看联想在俄语阅读中的作用[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李洁麟;;心理语言学与“传”务求通新解——对电视“说”新闻的心理语言学解读[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王葆华;;构式语义的经验基础——兼谈身体化的经验对语言形式表达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孙玉华;;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俄语篇章教学[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振前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心理语言学:语言研究的实证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赵秋野 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俄罗斯心理语言学:关注语言意识与言语交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唐闻佳;最“无用”的知识,最受尊敬的灵魂[N];文汇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波;隐喻的心理语言学阐释[D];中国地质大学;2005年
2 吴阳;《心理语言学与交际理论概论》(第一讲)翻译报告[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3 林璐;语篇理解与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的互补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4 刘倩;心理语言学相关理论框架下的俄语口语教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王金秀;反语生成和理解的心理透视[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郝福涛;联结主义视域中的心理语言学[D];山东大学;2009年
7 张洁;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英汉双语词典中例证的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8 刘倩;现代汉语口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海波;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对话式听力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别春红;俄罗斯神经心理语言学的言语理解机制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064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606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