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语言接触视野下的壮语方言人称代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2 19:30

  本文关键词:语言接触视野下的壮语方言人称代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壮语方言 人称代词 语言接触 语法化


【摘要】:本文运用类型学理论、语言接触理论、语法化理论对广西南北壮语方言的人称代词进行全面、细致的描述与分析。通过语料的分析,总结出广西南北部壮语人称代词的特点,并对南北壮语方言的人称代词系统进行对比,找出南北壮语方言人称代词类型上的区别和共性。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人称代词的研究现状以及文章的理论框架、方言点的选取及语料来源、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创新之处。第二章第一人称代词,从语用的角度,分析了南北壮语第一人称自负称、通称、谦称三分情况的保留;从语法化的角度,探讨了这三个称的演变;从语言接触的角度分析了壮语第一人称代词包括式混入到排除式中的情况。第三章第二人称代词,从语用的角度,分析了南北壮语第二人称鄙称、通称、尊称三分情况的保留;从语法化的角度,探讨了这三个称的演变。第四章第三人称代词,从语法化的角度探讨了壮语第三人称代词的两个来源:远指代词和分类词;分析了语法化为第三人称代词的各个阶段。第五章描写和分析了人称代词和数范畴的联系,壮语第一、二人称代词复数形式采用的模式:北部壮语是独立词干的人称-数词干型,南部壮语是词干加词缀的形式即人称-词干+数词缀型。壮语第三人称代词复数分为两类:单数和复数同形、在单数形式上加词缀。第六章探讨了强调代词、回指代词、反身代词及交互关系。第七章结语。
【关键词】:壮语方言 人称代词 语言接触 语法化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21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绪论13-19
  • 1.1 研究现状13-16
  • 1.1.1 国外人称代词的研究现状13-14
  • 1.1.1.1 国外人称代词的基础理论研究13
  • 1.1.1.2 国外台语人称代词的研究13-14
  • 1.1.1.3 国外壮语人称代词的研究14
  • 1.1.2 国内人称代词的研究现状14-16
  • 1.1.2.1 国内汉语人称代词的研究14-15
  • 1.1.2.2 国内壮语人称代词的研究15-16
  • 1.2 本文研究简介16-19
  • 1.2.1 理论框架16
  • 1.2.2 方言点的选取及语料来源16-17
  • 1.2.3 研究方法17-18
  • 1.2.4 主要研究内容18
  • 1.2.5 本文的创新之处18-19
  • 第二章 第一人称代词19-51
  • 2.1 第一人称代词的语用情况19-33
  • 2.1.1 三分的情况:自负称、通称、谦称19-25
  • 2.1.2 小结25-27
  • 2.1.3 第一人称代词的相关讨论27-33
  • 2.1.3.1 自负称27-29
  • 2.1.3.2 通称29
  • 2.1.3.3 谦称29-33
  • 2.1.3.3.1 来源于表示“奴仆、奴隶”义的名词29-32
  • 2.1.3.3.2 “咱们”表示谦称32-33
  • 2.2 第一人称代词的包括式和排除式33-51
  • 2.2.1 语言中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区分情况34-36
  • 2.2.1.1 南岛语区分包括式和排除式的情况35-36
  • 2.2.1.2 境外台语区分包括式和排除式的情况36
  • 2.2.1.3 汉语方言区分包括式和排除式的情况36
  • 2.2.2 壮语是否区分包括式和排除式?36-47
  • 2.2.2.1 区分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壮语方言点37-40
  • 2.2.2.2 包括式混入排除式的壮语方言点40-47
  • 2.2.3 小结47-51
  • 第三章 第二人称代词51-62
  • 3.1 第二人称代词的语用情况51-58
  • 3.1.1 三分的情况:鄙称、通称、尊称51-56
  • 3.1.2 小结56-58
  • 3.2 第二人称代词的相关讨论58-62
  • 3.2.1 鄙称58-59
  • 3.2.2 通称59-60
  • 3.2.3 尊称60-62
  • 第四章 第三人称代词62-86
  • 4.1 第三人称代词的特殊性62
  • 4.2 第三人称代词的来源62-86
  • 4.2.1 源于远指代词62-79
  • 4.2.2 源于分类词79-86
  • 第五章 人称代词和数范畴的联系86-101
  • 5.1 第一、二人称代词复数87-91
  • 5.2 第一、二人称代词复数的相关讨论91-96
  • 5.2.1 人称-数词干型91-93
  • 5.2.2 人称-词干+数词缀型93-95
  • 5.2.3 小结95-96
  • 5.3 第三人称代词复数96-101
  • 5.3.1 单数和复数同形96-97
  • 5.3.2 在单数形式上加词缀97-99
  • 5.3.3 小结99-101
  • 第六章 强调代词、回指代词、反身代词及交互关系101-108
  • 6.1 分类词加人称代词表强调101-103
  • 6.2 反身关系(reflexive meaning)103-106
  • 6.2.1 回指代词(anaphoric pronouns)103-104
  • 6.2.2 反身代词(reflexive pronouns)104-106
  • 6.3 相互关系(reciprocal meaning)106-108
  • 第七章 结语108-112
  •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总结108-110
  • 7.2 本文的不足之处110
  • 7.3 今后要加强的目标110-112
  • 参考文献112-115
  • 致谢115-11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11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文;蒲圻人称代词的形态变化[J];咸宁师专学报;1985年02期

2 胡升福;英语中人称代词非本人称的用法——人称代词人称的相互交替[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3 周静,董忠;“你”是不定指的人称代词[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4 何家荣;人称代词探幽[J];柳州师专学报;1996年02期

5 袁世全;重复与反复:人称代词及其他[J];修辞学习;1999年05期

6 李静丽;;人称代词“伊”的流变探微[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7 朱兆明;;人称代词的“活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09期

8 章振邦;;人称代词的特指与类指[J];英语自学;1995年07期

9 王灿龙;;人称代词“他”的照应功能研究[J];中国语文;2000年03期

10 薛宏武;;内蒙古丰镇话第二、三人称代词[J];中国语文;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周国炎;;布依语人称代词中几种特殊的称代方式[A];布依学研究——贵州省布依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2 侯小丽;;三原话人称代词的数与格[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3 罗云飞;李国臣;;采用优先选择策略的中文人称代词的指代消解[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治敏;李芸;俞士汶;;人称代词和名词的组合搭配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肖放亮;;南昌县(塘南)方言的人称代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晓琪;章欣;;“据……看/说”及其相关格式[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义娜;;人称代词移指现象的主观性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家永;略谈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活用[N];语言文字周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金顺吉;韩汉语人称代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彭晓辉;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系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平;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移情用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裴艳恒;越南学生汉语人称代词省略用法习得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3 戴斯谨;梅县客家方言人称代词的句法及篇章衔接功能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房小倩;山东荣成方言人称代词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5 蔡晨;面向韩国小学生“人称代词”教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6 潘茜;《论语》《孟子》《左传》人称代词与名词作定语之比较[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7 丽云;关于中古蒙古语人称代词ba bida的意义及用法[D];内蒙古大学;2016年

8 任文娟;《水浒传》中人称代词“俺”的日译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9 陆黎明;“亏+人称代词+VP”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10 孟飞雪;语言接触视野下的壮语方言人称代词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108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6108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c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