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的话语解读:再情景化模式
本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的话语解读:再情景化模式
【摘要】:文化研究将语言视为理解世界和建构文化的主要手段,这为从话语分析的视角解读跨文化交际过程提供了可能,而话语分析对语言运用与社会文化诸多因素辩证关系的研究,也为探索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人之间交流提供了借鉴。文化研究与话语研究的结合,促使我们提出一个"再情景化模式"的分析框架,通过解释这个分析框架,并运用这个框架对跨文化交际的具体案例进行话语的解读和分析。
【作者单位】: 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
【关键词】: 文化研究 话语研究 跨文化交际 再情景化
【基金】: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科研立项研究成果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一、文化研究的语言转向在西方哲学不再将认识事物的本质作为研究的动力和终极目标,而是将如何表述事物的本质作为研究的重心时,西方哲学家发现“真理”与表述“真理”的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将研究的重心转向语言的表述与建构作用。西方哲学的这种语言学转向最初体现在奥斯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旭;滴石;;“中国话语研究发展策略研讨会”在杭州召开[J];当代语言学;2006年03期
2 黄敏;;首届“当代中国话语研究”研讨会在浙江大学举行[J];修辞学习;2008年02期
3 胡海鹏;;第三届“当代中国话语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J];当代语言学;2010年04期
4 ;第五届“当代中国话语研究”学术讨论会(二号通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年03期
5 施旭;;文化话语研究简介[J];中国外语;2013年03期
6 陈汝东;;论话语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庞继贤;李小坤;;《话语研究新进展》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01期
8 Shi-xu;余华;韩春燕;;《文化视界下的话语研究》简介[J];当代语言学;2009年01期
9 王晓军;;当代中国话语研究的系统思考——一个语言学视角[J];外语学刊;2011年02期
10 陈雷;;浅析话语研究的路径和问题[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施旭;;构建东方话语研究的新范式(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施旭;中国话语研究的发展策略[N];社会科学报;2006年
2 浙江大学 施旭;究竟什么是“话语”和“话语研究”?[N];社会科学报;2008年
3 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 吴鹏;话语研究应具备中华文化气质[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施旭;不学舌、不吹嘘、不敷衍[N];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施旭 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话语研究方法须中国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 施旭;中国话语:对中国自身的特殊关切[N];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清华大学教授 王宁 四川大学教授 曹顺庆 浙江大学教授 池昌海 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教授 施旭;重建当代中国学术话语[N];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中国和平发展与未来世界[N];文汇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菲雨;高中英语课堂教师幽默话语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5年
2 殷卉;语言的魔方[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3 禹学丰;关联—顺应视角下的保险推销话语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媛媛;现代汉语回声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石磊;基于拟剧论视角的法庭冲突话语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6 蔡芹;当代美国情景喜剧中成年人冲突话语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7 徐莉;西湖十景的话语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刘松梅;基于互动理论的课堂问答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9 卫麦鹏;会话中面子受伤害后的补偿话语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10 上凯英;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非真实性话语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153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615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