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好养生”节目中养生专家话语身份建构的动态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华好养生”节目中养生专家话语身份建构的动态性研究
【摘要】:在我们的言语交际中,人们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对自己建构什么样的身份做出选择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身份建构作为一种语用现象在近些年来一直受到语言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学术界,许多海内外知名学者在身份建构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诸多的成果。本篇论文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去探讨“中华好养生”节目中养生专家的话语身份建构的动态性。“中华好养生”是一个具有商业性质的养生节目,在节目中,养生专家在介绍养生知识,保健方法的同时,还无形中宣传了保健药物的使用,实现了推销产品的意图。他们的身份从权威的养生专家——到热心的同伴——再到精明销售者的转变无不体现了身份建构的动态性。在研究中,作者将身份建构看作是一个动态的选择和语境相互适应的过程。以顺应理论为基础,作者尝试着提出了一个研究养生专家身份建构的动态分析图,根据此图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身份建构的动态性转换上而不在于通常的三个世界的顺应上。本研究发现在身份建构作为一种会话策略的过程中,养生专家利用语言选择的可变性,协商性和顺应性巧妙地拉近了与现场观众的心理距离,赢得了观众们的信任,顺利完成了身份的转变达到了宣传商品的目的。在身份转变的动态过程中,毫无疑问,养生专家与观众的互动意义也在不断的动态生成。本研究构思出一个养生专家语用意义分析图(Figure 4-1),并以此图为思路从动态性的时间维度,语境关系以及结构关系做出了综合分析。本文的语料主要来源于优酷视频网的节目选集,文中采用质化的分析方法研究了身份建构的语用价值。就理论而言,论文试图拓展特定会话场合对身份建构的研究来深化相关理论的应用;从实践上来说,论文展现了人们如何有效的建构自己的身份以来满足自己的交际需求;同时,也予以商业宣传某些相关的启示。
【关键词】:身份建构 顺应论 动态性 养生专家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36
【目录】:
- Abstract(English)6-8
- Abstract(Chinese)8-14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4-18
- 1.1 Motivation of the study14-16
- 1.2 Layout of the study16-17
- 1.3 Research methodology17-18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8-25
- 2.1 Identity and its dynamics18-20
- 2.2 Previous study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20-23
- 2.3 Approaches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study23-25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25-35
- 3.1 Dynamics in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25-31
- 3.1.1 Dynamical choice-making of language25-26
- 3.1.2 Three dynamical featues of language26-27
- 3.1.3 Four angles of pragmatic analysis27-31
- 3.2 Dynamics of health experts' identity construction31-35
- 3.2.1 Dynamics of choice-making and its adaptation process31-32
- 3.2.2 The analytical process about dynamics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32-35
- Chapter Four Analysis of Discourse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Chunghwa Health35-53
- 4.1 Health experts’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dynamical choice-making35-46
- 4.1.1 Variability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t35-42
- 4.1.2 Negotiability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42-43
- 4.1.3 Adaptability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43-46
- 4.2 Analysis of health experts' interactive dynamic meaning46-51
- 4.2.1 The temporal dimension of communication46-48
- 4.2.2 Dynamics and context48-50
- 4.2.3 Dynamics and structure50-51
- 4.3 Sub-summary51-53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53-56
- 5.1 Major Findings53-54
- 5.2 Limitations54
- 5.3 Suggestions of the study54-56
- References56-59
- Acknowledgements59-60
- Academic Achievements60-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计红芳新著《香港南来作家的身份建构》出版[J];华文文学;2007年05期
2 由荣彬;;论福柯“作者死亡”观中主体的自我身份建构[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3 黄漫;;在希望之乡的身份探寻——解读《梦娜在希望之乡》中梦娜的文化身份建构[J];长沙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4 瑞恩·塞格斯;世纪之交的文学和文化身份建构[J];外国文学;1999年04期
5 管桑爽;;论德里罗《坠落的人》中的身份建构[J];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14期
6 刘丽娟;;休闲娱乐:身份区隔及建构的导航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工小说中的身份建构[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刘志芳;;美国非裔戏剧家笔下的文化身份建构与彰显[J];戏剧文学;2010年07期
8 曾桂娥;江春媛;;论《皇帝的孩子》中的青年身份建构[J];当代外国文学;2013年03期
9 王建平;刘娇;;走出身份迷误——解析《眼望上苍》的种族身份建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李红岩;林龙飞;;“想象”中的个人身份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辉宇;日本的自我认知与身份建构[N];学习时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莹;地方基督徒的身份建构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2 王p鷓,
本文编号:6245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624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