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助词“的、地、得”在汉语习得过程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本文关键词:结构助词“的、地、得”在汉语习得过程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更多相关文章: 对外汉语 结构助词 “的、地、得” 偏误原因 偏误分析
【摘要】:结构助词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汉语使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词,随着近几年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结构助词教学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结构助词的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对于中国临近国的学习者来说。对汉语多多少少有一些了解,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目的语知识负迁移的影响。因此本文以韩国、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这四个临近国的学习者为研究对象,以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语料库为依托,来考察结构助词“的、地、得”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偏误的情况,并针对偏误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教学建议。通过对269条关于结构助词“的”、“地”、“得”偏误例句的分析得出,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产生偏误的原因有:一、结构助词自身规则的复杂性二、受母语和目的语负迁移的影响三、学习者个体因素的影响四、受学习者环境的影响。针对这四点偏误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有:一对待偏误采取正确的态度二、教师教学时采取合适的方法三、遵循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四、纠正学习者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希望论文的原因分析和预防解决办法能够帮助对外汉语教师了解更多结构助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学习者的效率。但由于能力有限,我对于结构助词“的、地、得”偏误原因的分析可能还不够全面。不过还是希望能为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爱上汉语。
【关键词】:对外汉语 结构助词 “的、地、得” 偏误原因 偏误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95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第一章 绪论7-13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7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7-8
- 第三节 与选题相关的研究8-13
- 一、关于“的、地、得”的分合观8-10
- 二、结构助词“的、得、地”的本体研究10-13
- 第二章 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语法功能及使用规律13-18
- 第一节 结构助词“的”的用法13-15
- 一 单项定语“的”的隐现规律13-14
- 二 多项定语中“的”的隐现规律14-15
- 第二节 结构助词“地”的用法15-16
- 第三节 结构助词“得”的用法16-18
- 第三章 结构助词“的”、“得”、“地”的偏误类型及对其分析18-23
- 第一节 结构助词混淆19-21
- 一 “的、地”之间的混淆19-20
- 二 “的”、“地”与“得”的混淆20
- 三 “的”与“之”的混淆20-21
- 第二节 结构助词缺失21
- 第三节 结构助词多余21-22
- 一 结构助词“的”多余22
- 二 结构助词“地”“得”多余22
- 第四节 结构助词错位22-23
- 第四章 偏误原因分析23-26
- 第一节 结构助词自身规则的复杂性23
- 第二节 受母语及目的语负迁移的影响23-24
- 第三节 学习者个体因素的影响24
- 第四节 学习者环境的影响24-26
- 第五章 针对“的、得、地”常见偏误的教学建议26-30
- 第一节 对待偏误采取正确的态度26
- 第二节 教师教学时采取合适的方法26-28
- 一 替换法26-27
- 二 归纳法27-28
- 三 直观法28
- 第三节 遵循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28
- 第四节 纠正学习者不正确的学习态度28-30
- 结语30-31
- 参考文献31-32
- 致谢32-33
- 个人简历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晓玲;;福建南安方言结构助词“其”的连用格式[J];中国语文;2012年01期
2 王建业;浅谈中小学结构助词教学[J];青海民族学院;1978年04期
3 张宛方;;谈结构助词“的、地”的分合[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01期
4 朱峻之;论“所”为结构助词及其实用意义[J];学术论坛;1987年06期
5 朱峻之;论“所”为结构助词及其实用意义[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6 石锓;元代结构助词“的”研究[J];兵团教育与研究;1992年02期
7 陶柯;结构助词“的、地”应该严格区分使用[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8 杨帆;;平顶山方言中的结构助词“哩”与“那”[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9 王迪;;浅谈结构助词“的、地、得”用法[J];语文天地;2010年16期
10 陈淑梅;鄂东方言中表状态的结构助词“得”[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国鹏;宋正国;;小学儿童掌握汉语结构助词的特点[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2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雷梦婕;;“VP的/为好”结构前副词分布初探[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家永;由两道高考题谈“是”字的表强调用法[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2 黄川模;“蓦地”的“地”读音商榷[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慧敏;中小学生结构助词混用的情况考察[D];南昌大学;2014年
2 崔澜心;母语为英语者现代汉语结构助词习得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3 叶明;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结构助词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4 毛丽;《左传》“者”字词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5 张培培;结构助词“的、地、得”在汉语习得过程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郑州大学;2016年
6 韩如玉;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下结构助词“的”的隐现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7 李燕香;泰国学生学习结构助词“的”的偏误分析[D];云南大学;2016年
8 李雨馨;HSK中结构助词“的”的韵律语法偏误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9 张_g_g;元代结构助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邓甜甜;汉泰结构助词对比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560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656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