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非言语性反馈:话轮转换中的“非语言交际”

发布时间:2017-08-17 22:05

  本文关键词:非言语性反馈:话轮转换中的“非语言交际”


  更多相关文章: 话语分析 跨文化交际学 话轮转换 非言语性反馈 非语言交际


【摘要】:整合性考察话语分析和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可以得出,话轮研究对言语性反馈与非言语性反馈的区分、跨文化交际学对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的区分具有一定相通性。其中,"非语言性反馈"和"非语言交际"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研究内容;前者同样属于交际范畴,能够完成话轮并促成话轮转换,应当是话轮的组成部分;后者同样以实现对话、生成意义为目的,可以结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展开系统研究。
【作者单位】: 五邑大学;
【关键词】话语分析 跨文化交际学 话轮转换 非言语性反馈 非语言交际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1引言作为语言研究领域的两门独立学科,话语分析和跨文化交际学都经历了几十年发展历程,并取得丰硕成果。研究发现,虽然有着不同的理论源头和发展轨迹,但是,两门学科的研究成果既有相通性又有互补性。无论从话语分析出发考察跨文化交际理论还是通过跨文化交际视角反观话语分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洪儒;试论语词层级上的说话人形象——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一[J];外语学刊;2005年05期

2 李洪儒;;说话人意义的形成机制及其功能——“语言与人”系列研究(1)[J];外语学刊;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晓燕;论文化学习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2 刘国忠;隐喻与跨文化交际[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邰文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境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袁周敏,金梅;英语称赞语的表达方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卢亚林;关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的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6 赵玲丽;;谈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精读教学中文化导入问题——从The Green Banana一文谈起[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江秀丽;;英语教学与中西文化差异[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牛小玲;;解读语用学中合作原则的违反现象[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陈邦玲;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陈玲;文化障碍——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君婷;;从语用学的角度谈谈幽默语篇[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2 刘雯;王茹;;论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渗透教学方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3 卞文;;古希腊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比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肖丽平;;英语教学中的“非语言”交流[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5 林莉;倪盛俭;;文化移情之于翻译[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闫君;;汉英公示语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陈静;;浅谈高职商务英语中的文化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培;;话轮转换理论在口语教学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第六章 外语教学改革[A];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C];2008年

10 赵永青;孙鑫;王琴;;“CCTV杯”英语演讲中提问前过渡语使用的研究[A];全球化中的英语演讲:挑战与创新——首届全国英语演讲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6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郭莉敏;俄语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余娟;从语言学习到文化理解[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枫;英语评论附加语的评价意义及其动因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红莉;从文化角度谈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李玲玲;英语教师课堂非语言行为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3 魏潇;英国人的文化定势[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宋秋莲;会话策略视角下的赞美语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李振;关联—顺应理论视角下茅盾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徐洁琳;人格对在沪美国旅居者和定居者跨文化适应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薛明珠;文化模拟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潘红英;时政深度报道的传播符号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张玉婷;汉语会话他启自修型修正的互动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尹剑波;《老人与海》及其汉译本中的语篇连贯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红儒;从逻辑、哲学角度看句义理论的发展——“语句中的说话人因素”理论探讨之一[J];外语学刊;2001年01期

2 李洪儒;试论语词层级上的说话人形象——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一[J];外语学刊;2005年05期

3 张友香;;意义指称论的反思与批判[J];外语学刊;2008年01期

4 谢萌;;“图像论”意义观的本体论解读——维特根斯坦意义理论拓展性研究之一[J];外语学刊;2012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守霞;赵祥凤;;非语言交际的发展与文化比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任智巍;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3 刘红丽;;不同文化背景中非语言交际的差异[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12期

4 刘东方;;浅析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差异[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徐德凯;杜博玉;;对非语言交际中的客体语的研究[J];黑龙江史志;2006年03期

6 王彦清;;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佟靖;;从跨文化角度探析非语言交际的差异[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08期

8 王晓杰;;论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年08期

9 诸莉雅;;论非语言交际及其能力的培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10 闫博;;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的作用[J];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柳雅琴;胡超;;从非语言交际看文化价值[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王璐;;非语言交际的分类、功能及其跨文化对比[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杨燕平;周迪思;谷珍;;英语口语交流中非语言交际策略的使用及效果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四辑)[C];2014年

4 李晓岚;;大学外语非语言交际教学[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许静;;非语言交际的跨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陈Y,

本文编号:6913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6913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7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