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语的同一性与被同一性
本文关键词:反语的同一性与被同一性
【摘要】:哲学原理"同一性"与认知结合的反语研究十分匮乏。本文将莱布尼茨提出的"同一性"作为指导,讨论"同一"的结果和"被同一"的认知推理过程,充分论证"同一"的结果获取务必修缮指称和涵义概念,"被同一"的过程则借由"属性连通迁移"模型完成。
【作者单位】: 哈尔滨理工大学;
【关键词】: 同一性 属性连通迁移 反语
【基金】:教育部社科研究项目“言外转喻的加强联想模式构建研究”(11YJC740166) 黑龙江省教育厅教改项目“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策略主导——生成认知教学模型构建研究实践”(JG2014010777) 哈尔滨理工大学实践教学环节项目“英语专业语言技能认知教学模型操作实践”(ZHJG5201504202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
【正文快照】: 1引言反语研究滞留在语词的修辞学诠释,认知语用推理的程序性辩识依然乏善可陈。鉴于这一不足,本文以“同一性”(identity)哲学原理为总体纲领,围绕属性操作这个中心提出反语的推理执行模式。“同一性”一直是哲学界颇为棘手的难题,始终秉承主、客观的分野。所谓客观同一,如: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彦春;;同一性替换原则的有效性——基于对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的证伪[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2 邹春玲;;“XISY”言外转喻构式论证[J];外语学刊;2012年05期
3 李洪儒;;论词层级上说话人意义的形成因素[J];外语教学;2013年06期
4 陈波;;模糊性:连锁悖论[J];哲学研究;201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聂大海;语言指称的同一性与必然性[D];吉林大学;2011年
2 黄缅;相邻关系—汉语反语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仁富;维特根斯坦的“图式说”与尼采的“透视论”——兼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对哲学的主题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陶清;;自然观:庄子与怀特海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曾文雄;;中西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新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4 张新国;;作为中国当代启蒙范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刘金;康德哲学的“划界”思想及其影响[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钱广华;现代经验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李明和,盖世梅;诉讼证据概念的语义学浅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贾海菊;理性与理想之间——冯友兰哲学精神诠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吴娜;;浅析古代、近代、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与联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10 杨蕾;;构建、消解、解蔽——现代西方哲学对传统美学的诘难[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孙中原;;中国逻辑元研究的成果[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唐嘉荣;;左脑型教育导致道德危机[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3 刘邦凡;郭春丽;;论维特根斯坦的“可说”与“不可说”[A];2007年现代逻辑与逻辑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谭人中;;初论管理学理论统一的“研究对象”——管理学基础理论的哲学构建之一[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选编)[C];2013年
5 谭人中;;初论管理学理论统一的“研究对象”——管理学基础理论的哲学构建之一[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6 谭善明;;话语的碎片与秩序:福柯话语理论的修辞学解读[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7 戴兆国;;时空哲学视域中的道德哲学[A];安徽省哲学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先玉;世界的语言概念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郭莉敏;俄语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闫薇;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命题: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构”、“辩护”和“修正”[D];吉林大学;2011年
7 聂大海;语言指称的同一性与必然性[D];吉林大学;2011年
8 周玉芝;凯尔森法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杨晓;形式反思的抽象方法[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露阳;论莱布尼茨史学[D];淮北师范大学;2014年
2 邓一平;浅论莱布尼茨认识论对经验论的吸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振林;康德范畴理论研究[J];长白学刊;1993年04期
2 曹予生;克里普克个体指称理论的疑难[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3 冯棉;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哲学思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4 刘正光;反语理论综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徐盛桓;;说“拈连”[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徐盛桓;成语的生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梅文;克里普克和《命名与必然性》[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2年04期
8 冉永平;认知语用学探微[J];外语学刊;2002年04期
9 徐盛桓;;自主和依存——语言表达形式生成机理的一种分析框架[J];外语学刊;2007年02期
10 张辉;;从转喻场境到语用参数和言外ICM[J];外语学刊;2007年04期
,本文编号:6924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692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