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翻译隐喻观论纲

发布时间:2017-08-21 05:01

  本文关键词:翻译隐喻观论纲


  更多相关文章: 翻译 隐喻 心物同构 直译 意译


【摘要】:本文以隐喻建构的认知机理分析为依托,描述翻译的心理认知过程。在此基础之上,以隐喻的翻译为实例,进一步分析直译、意译等常见翻译技巧使用的心理认知过程。研究表明,翻译过程与隐喻生发过程的同构性,决定了翻译技巧的选择以是否能直接形成心物同构为分野。意译是心物同构在译语中曲折实现时的选择,直译则意味着心物同构能够在译语中同步完成。由于心物同构对应的外在物象的多样性,就认知机理而言,只要隐喻形式得以在译语中留存,无论物象更换与否,都可纳入直译的范畴。
【作者单位】: 河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翻译 隐喻 心物同构 直译 意译
【分类号】:H059
【正文快照】: 0引言提莫志克(Maria Tymoczko)(2004)把翻译视为用转喻思维实现的过程,并以此为研究视角分析了早期爱尔兰文学英译的特点。在她看来,这一翻译过程不是完整作品的字句替换过程,而是有意识地突出或改写源文文本的部分特点,以部分代替整体,并以这样的观念和操作来统领作品翻译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天华;;《乐记》的心物审美观[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高小慧;论刘勰的折衷思想在“心物关系”上的反映[J];天中学刊;2002年04期

3 苏荟敏;此岸的心物交融与彼岸的神人与共──刘勰“心物感应论”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比较分析[J];兰州学刊;2005年04期

4 郁锋;;无律则一元论与随附性论题——戴维森论心物关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10期

5 陶陶;;论以心物交流为至境的创造路径[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6 吴剑林;心物感应论和模仿说的比较分析[J];云南学术探索;1997年04期

7 李兵;;《物色篇》心物说新释[J];文教资料;2007年08期

8 王娜娜;裴常山;;中西心物观简论[J];湖南农机;2007年03期

9 王冠华;;崇高——心物关系统一浅说[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10 祁志祥;中国古代艺术观照方式论—“心物交融”说[J];文艺理论研究;199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郁锋;;无律则一元论与随附性论楲——戴维森论心物关系[A];第二届分析哲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2 闫晓倩;刘冰;张学民;;动态非注意盲中视觉系统对分心物的抑制机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书评人 赵霞;心物不二:一枚硬币的二面[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迪泳;徜徉于心物之间[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凌云;两个目标之间的分心物对注意瞬脱大小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赵艳杰;突出目标克服分心物干扰的神经机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4 李孚Pr;重复呈现和分心物对不同熟悉度网络广告注意效果的眼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杨虎;阳明心物说的存在论阐释[D];山东大学;2014年

6 胡炳政;突出特征引导的自下而上的分组选择加工[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文斌;禅宗与海德格尔:在心物一体中人诗意地栖居[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8 彭琳莉;《文心雕龙》对话理论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7109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7109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e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