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图绘与语篇空间识解
本文关键词:隐喻图绘与语篇空间识解
【摘要】:隐喻和语篇之间关系的研究促进了对两者认识的协同发展。在隐喻通过语篇获得了实证数据支持的同时,隐喻在建构和组织语篇中的能动作用也日渐显现。而隐喻作用下的语篇则由被动的数据解构体转变成积极的生成空间,具有可识解性。我们认为,语篇空间是一个由隐喻绘制的认知图,隐喻图绘的详略度、突显度、视角和动态性等识解手段,赋予了语篇意义和生命。据此,本文以Virginia Woolf的演说"女性的职业"为例,论证语篇空间意义识解过程中隐喻的认知图绘功能,为隐喻应用研究以及认知语法介入语篇研究提供启示。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
【关键词】: 隐喻图绘 语篇空间 识解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1.引言“语言”、“思维”和“语篇”是与概念隐喻密切相关的三个概念。隐喻是人类概念系统的本质属性。“隐喻无所不在,不仅体现在语言中,而且体现在思维和行动中”(LakoffJohnson,1980:4)。也就是说,隐喻不仅仅是词的问题,更是一种思维现象,包括对情感、社会、人性、语言的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芳;;What is poverty的语篇连贯机制的解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王宝;;隐喻的分类视角及其语篇建构功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张建荣;;基于《猪之死》的隐喻性特征与语篇连贯教学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4 何兰;;隐喻理论与篇章教学[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刘婷婷;祖大庆;;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英语语法隐喻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启示[J];才智;2011年05期
6 郑洁;;概念隐喻的语篇连贯功能探究——以奥巴马2010年国情咨文为例[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梁兵;;概念隐喻框架下的经济语篇模式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8 车明明;于帆冰;;隐喻视角下的语篇连贯——以罗伯特·弗洛斯特《雪夜林边小憩》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7期
9 刘艳春;;解读《我有一个梦想》中隐喻的语篇功能[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张建荣;;《猪之死》中的隐喻性特征与语篇连贯[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爱萍;明喻和隐喻的心理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孙瑶;系统功能语法与俄语语篇连贯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3 王国勇;中英文社论中反论对比研究及其对二语写作教学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4 吴恩锋;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陈明瑶;汉语网络时评的语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杜世洪;脉辨[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玮;隐喻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王松鹤;隐喻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李晓康;态度意义构建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李天贤;认知框架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玲;婚联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严霞;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认知隐喻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汤丹;文学语篇中的象似性与连贯[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禹辰;认知视阈下中国政治语篇的隐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冯晓玲;认知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及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6 廖羽;英语隐喻语篇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廖凯;隐喻的语篇组织功能在《中国日报》和《新闻周刊》中的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贾春媛;概念隐喻与语篇连贯[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9 汪珍;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隐喻英译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10 郑洁;关联理论视角下隐喻在政治演说语篇中连贯功能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沈家煊;R.W.Langacker的“认知语法”[J];国外语言学;1994年01期
2 邢福义;汉语小句中枢语法系统论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家驷,时汶;诗歌语篇的识解与翻译[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张建理;;新奇隐喻的动态识解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05期
3 张慧芳;;隐喻的概念复合理论动态识解[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4 张凤娟;;从识解理论诠释隐喻识解操作及其语言认知功能[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5 陈萍;;新奇隐喻识解[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6 马书东;;事件语序和语言识解[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01期
7 梁爽;;识解与听话人的“视像”——从汉日对比的角度出发[J];当代外语研究;2013年09期
8 马永田;;汉英量名结构的认知识解[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9 张芬香;;手机短信幽默的关联——识解探究[J];科技信息;2009年32期
10 杨伟丽;王占斌;;识解与韵味下翻译目标的探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唐青叶;;详略度、精密度与经验识解[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谭业升;翻译中的识解运作[D];复旦大学;2004年
2 何星;名转动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冰;层级反义关系的动态认知识解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陈汝曦;反语的识解机制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3 杨竹;广告反语识解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4 曾杰;[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董晓光;语义空间的语篇构型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6 陈紫s,
本文编号:7166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716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