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达默尔解释学视域下的“对话”与翻译
本文关键词:伽达默尔解释学视域下的“对话”与翻译
【摘要】: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是西方解释学的最新发展,尤其强调理解的对话性。他认为对文本的理解过程具有对话的特征,表现为文本与读者的对话,读者与作者的对话。翻译作为一门以对文本的理解为基础的学科,必然与解释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介绍了西方解释学的发展历程,重点研究了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对于翻译的影响。从伽达默尔解释学的视域论述了理解、解释、对话与翻译四者的关系。作者认为理解的过程就是对文本的解释过程;理解的过程就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就是读者对于文本的翻译过程(这里的翻译指广义的翻译)。所以,理解不仅仅是翻译的基础,也是翻译得以实现的可能,理解即翻译。解释学研究与翻译研究密不可分。通过解释学的视角对翻译的研究不仅在翻译实践方面能够对译者主体性问题、复译问题和误读问题有更加客观的理解,同时解释学流派也直接促成了西方翻译理论中解释学派的形成。
【关键词】:伽达默尔 解释学 理解 对话 翻译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059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2
- 一、研究背景8-9
- 二、研究目的9
- 三、研究意义9-10
- 四、论文框架10-12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2-19
- 第一节 伽达默尔解释学的研究现状12-14
- 一、国外研究现状12-13
- 二、国内研究现状13-14
- 第二节 伽达默尔解释学与翻译的研究现状14-18
- 一、国外研究现状14-16
- 二、国内研究现状16-18
- 本章小结18-19
- 第二章 西方解释学起源及发展19-26
- 第一节 现代解释学及其理解19-22
- 一、施莱尔马赫:理解是心里移情的过程19-21
- 二、狄尔泰:理解是间接的体验过程21-22
- 第二节 后现代解释学及其理解22-25
- 一、海德格尔:理解的本体论变革22-23
- 二、伽达默尔:理解是一种“对话”23-25
- 本章小结25-26
- 第三章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翻译26-42
- 第一节 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理解与“对话”26-36
- 一、理解即解释26-27
- 二、解释即“对话”27-28
- 三、理解即“对话”28-36
- 第二节 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理解与翻译36-40
- 一、翻译的概念36
- 二、翻译是对文本的解释36-37
- 三、翻译是一个“对话”过程37-39
- 四、翻译即理解39-40
- 第三节 翻译是“对话性”理解的最佳例证40
- 本章小结40-42
- 第四章 伽达默尔解释学对翻译的影响42-49
- 第一节 对翻译实践的影响42-45
- 一、译者主体性的提高42-43
- 二、复译的必要性43-44
- 三、正确看待误读44-45
- 第二节 促进解释学派翻译观的形成45-48
- 一、贝尔曼:翻译是自身与异者建立联系46
- 二、斯坦纳:解释的四步骤46-48
- 本章小结48-49
- 结语49-51
- 参考文献51-53
- 致谢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中华;;伽达默尔艺术理解论辨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冯正强;;论伽达默尔的友谊观[J];新东方;2012年02期
3 孔庆林;伽达默尔解释学研究一瞥[J];哲学动态;1992年02期
4 李彦明;伽达默尔的成见说探微[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5 安希孟;使用与理解──伽达默尔对浪漫主义的批评之启示[J];人文杂志;1999年03期
6 宋健飞;探索真理的百岁哲人——伽达默尔[J];德国研究;2001年01期
7 李茂增;伽达默尔与主体解构[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8 张汝伦;伽达默尔和哲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9 刘习根;试论伽达默尔的理解观[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S1期
10 何天云;论伽达默尔"前理解"视域中的新理性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何卫平;;伽达默尔为何批评接受美学?[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2 何华;;解读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语言转向[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3 杨燕;;伽达默尔“游戏说”的人文价值[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5 叶远厚;;电影的仪式价值与和谐社会[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匡复;听伽达默尔演讲[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李勃;为这位高个子老人鼓掌[N];学习时报;2002年
3 洪汉鼎;百岁西哲寄望东方[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本版编辑 美国Richard E.Palmer 周兮吟 译 台湾玄奘大学中文系教授、通识教育中心主任 林安梧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郁振华;伽达默尔:跨文化理解和对话是至关重要的[N];社会科学报;2007年
5 王岳川;思想家的前沿对话[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严平;交谈无能[N];光明日报;2002年
7 胡传顺 吴仁平 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伽达默尔重塑形而上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汤一介;和而不同:多元文化共处的思想源泉[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张汝伦(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多是洋书[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10 哲学家 汤一介;中国文化为“文明的共存”提供了资源[N];文学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寒柳;伽达默尔文本思想的美学探析[D];武汉大学;2013年
2 宋阳;伽达默尔诗思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张颖慧;伽达默尔审美教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杨琦;论伽达默尔对人性问题的关怀与深入拓展[D];吉林大学;2014年
5 张震;理解的真理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柏慧;伽达默尔理性批判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2 何湘情;伽达默尔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3 王佩;论伽达默尔的友爱观[D];广西大学;2016年
4 王佳;伽达默尔效果历史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5 韩梦齐;伽达默尔解释学视域下的“对话”与翻译[D];黑龙江大学;2016年
6 于彦超;伽达默尔解释学解释有效性批判[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7 孙凤民;由主体到本体——伽达默尔游戏理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力;美学中的伽达默尔对话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周志刚;伽达默尔真理思想探析[D];山西大学;2005年
10 何华;论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普遍性[D];山西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660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766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