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都”的语义与语用解释

发布时间:2017-09-04 20:32

  本文关键词:“都”的语义与语用解释


  更多相关文章: “都” 集合间的算子 全称量 主观极量


【摘要】:本文在反思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义与语用两个层面考察了"都"的性质并试图做出一致性的解释:"都"的基本性质是集合间的算子,"都"的功能是把它关联的句法成分所构成的集合映射到一个多元素的集合上。在语义层面,"都"关联表复数量的句法成分,并把该成分映射到一个全称量集合上,"都"表示全称量。在语用层面,"都"关联表单数义或类指义的句法成分,并把该成分映射到说话人的主观性多元素集合上,"都"表示主观极量,并由此传递说话人的某种语气。"都"总是首先寻找复数量进行语义解读,如不能实现则寻求语用解读。"都"的具体解读涉及真值条件语义、规约隐涵、一般性会话隐涵和特殊性会话隐涵这四类意义表达的基本方式。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英语学院;
【关键词】“都” 集合间的算子 全称量 主观极量
【分类号】:H136
【正文快照】: 一 引言“都”的表义研究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王力(1943/1985:133)认为“都”表示主语的全范围,丁声树等(1961:183)认为“都”表总括。吕叔湘主编(1980)依据“都”所出现的句式,概括了“都”的三种用法:“都1”表示总括义,“都2”表示“甚至”义,“都3”表示“已经”义。王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小荷;;主观量问题初探——兼谈副词“就”、“才”、“都”[J];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04期

2 李文山;;也论“都”的语义复杂性及其统一刻画[J];世界汉语教学;2013年03期

3 沈家煊;语用学和语义学的分界[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年02期

4 张谊生;;范围副词“都”的选择限制[J];中国语文;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紫武;;“X比Y都W”句式探讨[J];巢湖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胡琳,杨文全,方芳;标记理论用于汉语语法研究的代表性著作——读沈家煊教授《不对称和标记论》[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刘青;论常规关系及其规约性[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徐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多义虚词认知建构[J];国际汉语学报;2011年02期

5 张韧;;语义语用界面和意义的层次[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侯国金;;语义学和语用学,得一可安意义之天下?——小议互补主义和语用学的跨学科潮流[J];英语研究;2012年02期

7 林春香;;总括范围副词同义连用形式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8 李斌;;《傲慢与偏见》的语义学语用学分析[J];鄂州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9 苏俊波;;丹江方言的多重重叠[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唐依力;齐沪扬;;“NP_1NP_2地VP”的构式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高芸;从SDRT的视角探析汉语话语结构的修辞格式[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龚娜;湘方言程度范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皇甫素飞;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倩;现代汉语增量与减量构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毋冬梅;“很不X”和“不很X”格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石婧;现代汉语羡余否定现象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高梅;“S+(来,多)+L”结构的表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陈林萍;反义副词“至多”、“至少”的对称与不对称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张瑜;现代汉语复叠类小夸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顿婷;现代汉语“何X”类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亚晶;“这样”的语法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蔡幸芳;副词“就”的义项设置及其在教材中的编排策略[D];复旦大学;2011年

9 王玉琼;副词“再”的习得情况考察[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张顺美;汉泰语副词“就”和“Kor”与“才”和“Peung/Jeung”对比[D];复旦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毓林;;“都”的加合性语义功能及其分配性效应[J];当代语言学;2005年04期

2 马真;关于“都/全”所总括的对象的位置[J];汉语学习;1983年01期

3 徐杰;“都”类副词的总括对象及其隐现、位序[J];汉语学习;1985年01期

4 史锡尧;副词“都”语义语用综合考察[J];汉语学习;1990年04期

5 王红;副词“都”的语法意义试析[J];汉语学习;1999年06期

6 蒋静;“都”总括全量手段的演变及其分类[J];汉语学习;2003年04期

7 周小兵;王宇;;与范围副词“都”有关的偏误分析[J];汉语学习;2007年01期

8 杨满生;浅析副词“都”[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9 肖双荣;;“都”的全称量项义与隐含差比义[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0 傅力;浅说“基本上”和“都”的连用[J];汉语学习;1986年03期



本文编号:7936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7936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c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