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布兰顿规范语用学的理论缘起、实质及其作用
本文关键词:论布兰顿规范语用学的理论缘起、实质及其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布兰顿 概念 规范性 语用学 规则主义 规律主义
【摘要】:与其他语用理论相比,布兰顿规范语用学的演成基于一种完全不同的理路。他继承和批判了康德、维特根斯坦、弗雷格、塞拉斯等哲学家的思想,从实用主义立场出发,主张概念的内容来自概念的使用、存在于概念与概念的推理联系即概念性活动中。概念性活动具有规范性。通过批判规则主义和规律主义这两种错误的规范理解模式,布兰顿指明了一条通向规范的实用主义路向,以这种方式,规范语用学能够为推理语义学提供奠基作用。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布兰顿 概念 规范性 语用学 规则主义 规律主义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5批面上资助项目“布兰顿推理论与分析实用主义研究”(2014M551573)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现代逻辑与‘分析马克思主义’思潮研究”(12AZX009);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意识、表征与行动——人类认知的结构与运作机制研究”(12AZD073)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罗伯特·布兰顿(R.Brandom)系美国当今哲学的后起之秀,他将推理语义学(inferential semantics)奠基于规范语用学(normative pragmatics)之上,从而将融贯、实践和社会这三个在哲学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一定程度上又相互分离的概念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其语言哲学被誉为“差不多当代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亚军;;德国古典哲学、美国实用主义及推论主义语义学——罗伯特·布兰顿教授访谈(上)[J];哲学分析;2010年01期
2 陈亚军;;将分析哲学奠定在实用主义的基础上——布兰顿的语言实用主义述评[J];哲学研究;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刚;名称来源问题的哲学意蕴——论柏拉图《克拉底鲁篇》对名称来源问题的探讨及其哲学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2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3 胡万年;;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形而上维度——兼与康德自由意志的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王建军;;康德自由理论的两个前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李伟;;柏拉图《理想国》与当代都市社会[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蒲德祥;;幸福组织:概念、思想溯源及研究框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黄振地;;论康德和黑格尔哲学中“自我意识”概念的差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8 尹慧峰;;论康德的对象概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9 高盈;;哲学与科学关系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10 王会丽;;科学与非科学标准的论争——康德“普遍必然有效性”与波普尔“可证伪”思想比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代峰;;论康德的尊严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张灏;;没有经验支持,陈述如何为真?——论分析陈述特有的证实方式[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许健;;论国际合作原则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的拓展[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徐长福;;马克思主义:从建构性理想到调节性理想——借康德的视角来看[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7 韩志伟;;生产与技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嬗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8 任春强;刘秦闰;;论A版演绎中的想象力[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李国山;;分析哲学与形而上学[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朱海斌;;论海德格尔对康德存在论题的现象学分析[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3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5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7 吴童立;莱布尼茨论统一性:观念、实体、现象[D];南开大学;2010年
8 孙小龙;规范、推论与社会实践[D];南京大学;2011年
9 王昱;中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契约治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赵媛媛;中国意象油画的色彩表现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吕铮铮;中国当代艺术中艳俗因素研究与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岛;论索尔·贝娄短篇小说中的叙事伦理[D];湘潭大学;2010年
5 杨柏;论我国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的法律保障[D];苏州大学;2010年
6 张涛;生活世界与感性世界[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章;“Being”、“Ontology”、“Metaphysics”的内涵及关系[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宝峰;庄子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李晓Pr;辩证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丁明明;摄影影像创作表现方式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亚军;;德国古典哲学、美国实用主义及推论主义语义学——罗伯特·布兰顿教授访谈(上)[J];哲学分析;2010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新仁;语用学术语汉译问题刍议[J];中国翻译;2003年05期
2 俞东明;第八届国际语用学大会即将在多伦多举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1期
3 刘曼;;人称指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刘颖;语用学的新视角——语用综观与顺应[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杨连菊;李娜;;论语用学的科学解释观[J];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10期
6 林敦来;林允清;;《语用学》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4期
7 郭绍波;;用语用学的预设理论分析幽默产生的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陈玮;;西方语用学思想综述[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04期
9 金朋荪;焦亚楠;;新闻模糊语的语用学解读[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07期
10 ;《修辞格翻译的语用学探解》简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司桂;;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理论探析[A];传承创新 跨越发展——2012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第三分会场暨贵州省外语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杨司桂;;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理论探析[A];贵州省外语学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瞿麦生;;隐喻的语用学探赜[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4 贺君婷;;从语用学的角度谈谈幽默语篇[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5 关兴丽;;试论金岳霖的语义学和语用学思想[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吴新民;;And的语义学及语用学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黄莉娜;;语用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A];2003年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8 孙艳华;;浅析双关语在广告中应用的负面影响[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1期[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龚卫东;广义梯级含义理论及其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裕欢;《理智与情感》中反讽的文学语用学探究[D];北华大学;2007年
2 雅娜;汉俄祝愿语的体裁及语用学特征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石磊;语用学语境对广告翻译过程的阐释[D];天津大学;2012年
4 姚晓鸣;间接应答的语用学分析[D];郑州大学;2005年
5 江帆;以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外交语言中的谨慎性保留陈述现象[D];广西大学;2004年
6 闫志梅;语用学视域的礼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农韦芳;语用学礼貌原则与报喜报忧国际商务信函[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张小红(张尧);语义学与语用学之间的桥梁[D];安徽大学;2005年
9 夏明阳;对“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中“自由辩论”话语的语义学及语用学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10 杨竹;语言形而上学及其与语用学发展的关系[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009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800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