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韩“相见类”动词对比
本文关键词:汉韩“相见类”动词对比
【摘要】:动词,即表示人或事物动作的一种动态变化。基本上,每一个相对完整的语句中都会有一个动词,而在本文研究的“相见类”动词对比则主要对汉语中的“相见类”动词和韩国语中的“(?)”类动词之间的词内结构和词外结构的变化进行的对比研究。论文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研究。本文重点在于汉语“相见类”在分类结构、相互差异和在同韩国语“(?)”类进行比较时所显现的差异为重点。通过对“相见类”动词内部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外部的语用表达功能之间的系统分析,探究汉韩“相见类”动词之间所产生的变化,从而分析出同类动词在语句中的变化及是否对整个句子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首先在绪论部分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及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对象和语料来源等进行简单的概述。其次,在第二章对汉韩“相见类”动词的语义特点进行分析,并将这类动词分成汉韩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再分别将这类词分成几个小类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出这类词的异同点。然后在第三章则从句法功能和句法搭配两方面出发,考查汉韩“相见类”动词在句法上的异同点。第四章从语用角度,分别对汉韩“相见类”动词的使用频率、语体选择、句类选择等四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在结语部分得出结论。
【关键词】:相见类 动词 汉韩 对比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46;H5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13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9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9-10
- 1.2.1 研究对象9-10
- 1.2.2 研究内容10
- 1.3 研究概况10-11
- 1.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11-13
- 第二章 汉韩“相见类”动词语义对比13-33
- 2.1 汉语“相见类”动词语义特征15-21
- 2.1.1 “会晤、会面”语义特征16-17
- 2.1.2 “会合、聚会”语义特征17-18
- 2.1.3 “见面、碰面、碰头”语义特征18-20
- 2.1.4 “相逢”语义特征20-21
- 2.2 韩国语“(?)”类动词语义特征21-27
- 2.2.1 “(?)、(?)(面会)(?)”语义特征21-22
- 2.2.2 “(?)、(?)(会合)(?)、(?)(合流)(?)、(?)(集合)(?)”语义特征22-24
- 2.2.3 “(?)、(?)(对面)(?)”语义特征24-26
- 2.2.4 “(?)(相逢)(?)”语义特征26-27
- 2.3 汉韩“相见类”动词的语义对应27-33
- 2.3.1 汉语“相见类”动词在韩国语中的语义对应27-30
- 2.3.2 韩国语“(?)”类动词在汉语中的语义对应30-33
- 第三章 汉韩“相见类”动词句法对比33-44
- 3.1 汉韩“相见类”动词的句法对比33-40
- 3.1.1 汉语“相见类”动词句法功能33-36
- 3.1.2 韩国语“(?)”类动词句法功能36-40
- 3.2 汉韩“相见类”动词的搭配功能40-44
- 3.2.1 汉语“相见类”动词的搭配功能40-41
- 3.2.2 韩国语“(?)”类动词的搭配功能41-43
- 3.2.3 汉韩“相见类”动词搭配功能的异同点43-44
- 第四章 汉韩“相见类”动词语用对比44-50
- 4.1 汉韩“相见类”动词使用频率44-45
- 4.1.1 汉语“相见类”动词使用频率44-45
- 4.1.2 韩国语“(?)”类动词使用频率45
- 4.2 汉韩“相见类”动词语体选择对比45-47
- 4.2.1 汉语“相见类”动词语体选择45-47
- 4.2.2 韩国语“(?)”类动词语体选择47
- 4.3 汉韩“相见类”动词句类选择对比47-50
- 4.3.1 汉语“相见类”动词句类选择47-49
- 4.3.2 韩国语“(?)”类动词句类选择49-50
- 结语50-52
- 参考文献52-54
- 致谢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丽;;加强短语动词教学的尝试[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1996年01期
2 陈剑;也谈汉语的动词复制结构[J];职大学报;2004年01期
3 张珂;;英汉存现构式中存现动词使用频率的认知对比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4 易保树;;试析英汉动词虚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吴洁;;简易读本中动词词组及词组复合体的功能语法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2期
6 周士宏;;英语中的多词动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02期
7 周领顺;;汉语方式动词的移动状态层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06期
8 杜毅;;小议初中英语延续性动词的用法[J];学周刊;2012年26期
9 姚念赓;英译汉中转译和增加动词问题[J];外语教学;1983年02期
10 姚念赓;;英译汉中转译和增加动词问题[J];山东外语教学;198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吕艳辉;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手部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倪兰;中国手语动词方向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李康;英语运动动词的认知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郭印;汉英致使交替现象的认知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6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婷;缅甸留学生习得汉语多义动词带宾短语的个案调查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郭欣欣;俄汉语口部动作动词隐喻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3 金思;汉韩“相见类”动词对比[D];延边大学;2016年
4 喻敏;虚义动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孟丽;现代汉语腿部动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许洪巧;论英语提升动词[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红梅;英朝短语动词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8 琚亮;英汉日复合动词对比分析[D];延边大学;2009年
9 郑海丽;谓语位置上的动词自主义隐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朴洪;汉韩视觉动词对比[D];延边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011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801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