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分析的第二个初始起点及语言象似性
本文关键词:语法分析的第二个初始起点及语言象似性
更多相关文章: 科学体系 初始起点 演绎推导 一致性 象似性
【摘要】:根据从最简起点去逐步推导、解释复杂现象这一科学研究中的普遍程序,本文提出,"交际功能跟编码形式之间的一致性"可以作为语法分析的初始起点之一。这种一致性在人类语言中大量表现为"象似性"。本文把象似性大致分成七种情况,用来解释各种表面上看来互不相关的若干语言现象。文章也分析了各种象似性间的关系、象似性之外的一致性以及一致性对于理论系统的价值。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语言类型学研究所;
【关键词】: 科学体系 初始起点 演绎推导 一致性 象似性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YY090)“语法编码规律之研究”资助
【分类号】:H04
【正文快照】: 一从科学体系的普遍特点看语法体系的初始起点1.1现象的“一致性”和“不一致”科学理论是个从简单到复杂的推导体系,必须有一些最简单的初始起点以及从简到繁的单向推导程序。强调从简到繁的单向推导是避免“循环论证”等逻辑失误的重要保证(陆丙甫、曹德和2005)。现象之间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上):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1期
2 陆丙甫;;汉、英主要“事件名词”语义特征[J];当代语言学;2012年01期
3 吴为善;论汉语后置单音节的粘附性[J];汉语学习;1989年01期
4 陆丙甫;结构、节奏、松紧、轻重在汉语中的相互作用——从“等等+单音名词”为何不合格说起[J];汉语学习;1989年03期
5 陆丙甫;;作为语法分析起点之一的数量性限制[J];汉语学习;2012年02期
6 屈正林;;民族语言定语助词的分布考察[J];民族语文;2011年03期
7 陆丙甫;;“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从描写性到区别性再到指称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1期
8 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01期
9 陆丙甫;;从语义、语用看语法形式的实质[J];中国语文;1998年05期
10 陆丙甫;;作为一条语言共性的“距离-标记对应律”[J];中国语文;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孟小宇;;象似性理论对于英汉定语位置异同的解释[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马亚娜;;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在句法上的体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饶宏泉;;时量成分语序变化的动因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曹德和;宣恒大;;《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中的三对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詹勇,钱益军;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几点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张晶;索绪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周薇;朱乐红;罗炜;;汉语语序的“顺序象似性”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王再玉;王珍玉;;论英语商标词的象似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刘海泉;距离临摹动因在汉语中的运用[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谈文艳;;关于英汉对比下汉语语序的理据性和象似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2 栾育青;;两种“给”字句在语用上的不同[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3 史茜;;英语重叠词的理据和认知策略[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4 张静;;宋词的象似性微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5 潘雪莲;;词典中名词释义模式的选择[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张梅岗;张艳秋;;论英语基本连接图式结构[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鲁川;;立足汉语实际的信息语言学——确立汉语基元单位和构建角色序列模式[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8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郭中;;论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对立统一[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祁艳;;前置定语与后置定语在英汉语言中的对比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5 孙爱玲;汉语、印尼语限定性与描写性状语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罗天华;施格语言的形态—句法关联[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知恩;量词的跨语言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9 刘志富;现代汉语领属性偏正结构及其相关句法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朱艳华;载瓦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峗;中韩“关系小句+关系化标记+NP”结构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栋贤;英汉篇章中作为衔接与连贯手段的隐喻、转喻认知机制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吴琴;从象似性角度谈茶诗英译中“音”与“形”的传递[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卢淑玲;从象似性角度看诗歌翻译[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何立均;符号学视野下的汉字象似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郝敏;现代汉语广义领主属宾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汤丹;文学语篇中的象似性与连贯[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艳楠;副词作状语的移位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李敏;“的字结构”与“の字结构”的异同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丙甫;;词性标注问题两则[J];辞书研究;1983年05期
2 郭锐;表述功能的转化和“的”字的作用[J];当代语言学;2000年01期
3 端木三;汉语的节奏[J];当代语言学;2000年04期
4 陆丙甫;从宾语标记的分布看语言类型学的功能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5 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上):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1期
6 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下):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2期
7 陆丙甫;;不同学派的“核心”概念之比较[J];当代语言学;2006年04期
8 唐正大;;关系化对象与关系从句的位置——基于真实语料和类型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7年02期
9 陆丙甫;;也谈“有/无标记”的歧解及解决之道[J];当代语言学;2009年03期
10 王春辉;;也论条件小句是话题[J];当代语言学;201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占炳;并列标志的类型学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2 钟鸣;汉英事件名词比较[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卫中;象似性与“形神皆似”翻译[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2 廖华英,鲁强;语言心理的象似性[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周红;汉语象似性研究述评[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刘世英,曹华;词序象似性、对称与不对称[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李瑾;象似性和语篇的衔接与连贯[J];绥化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杨为;刘汝荣;;从连贯看叙事语篇的象似性[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张U,
本文编号:8343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834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