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北京话与事介词“给”、“跟”的语法化及汉语与事系统

发布时间:2017-09-15 12:09

  本文关键词:北京话与事介词“给”、“跟”的语法化及汉语与事系统


  更多相关文章: 与事 “给” “跟” 语法化


【摘要】:北京话"给"和"跟"的与事介词用法始于清中叶。"给"的语法化途径是:给予动词受益关系介词指涉关系介词,"跟"的语法化途径是:跟随义动词指涉关系介词相与关系介词并列连词。"给"、"跟"有共同语义节点"指涉关系介词",据此连缀成汉语与事系统"受物-受益-指涉-相与-并列"。北京话以及西北方言在与事表达上有别于典型南方方言而与北方阿尔泰语呈现出相当平行的现象。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与事 “给” “跟” 语法化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珍藏汉语文献与南方明清汉语研究”(12&ZD178)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海外珍藏汉语文献与清代官话语法研究”(GD13CZW15)
【分类号】:H172
【正文快照】: 李炜、王琳(2011:420)根据琉球官话课本中与事介词“替”的用法,整理出汉语的与事系统,将其内部系统分为两个层级:第一层级由三大类——受益关系、相与关系和指涉关系构成,第二层级则由三大类下位的八小类构成。如下图:与事系统图首次整理出汉语的与事范畴及其下位概念,并获得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炜;和丹丹;;清中叶以来北京话的“跟”及相关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J];方言;1979年02期

3 李炜;从《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看“给”对“与”的取代[J];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4 李炜;王琳;;琉球写本《人中画》的与事介词及其相关问题——兼论南北与事介词的类型差异[J];中国语文;2011年05期

5 吴福祥;;多功能语素与语义图模型[J];语言研究;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贻东;;双及物结构中英汉歧义句的对比[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2 税昌锡;语义特征分析的作用和语义特征的提取[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3 邱斌;;Nn类“差点儿没”的固化[J];北方论丛;2007年01期

4 鹿荣;;原型供用句句法可逆的语义制约[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5 彭宗平;北京话里的特殊量词[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6 唐宏峰;;新时期以来京味文学研究述评[J];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7 何云剑;;基于谓词逻辑对英汉语中双及物结构歧义句的分析[J];才智;2009年26期

8 杨玲,沛如;关于“NP_1+VP+NP_3+给+NP_2”句式[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耿军;;早期传教士的汉语语音学习[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10 孙叶林;;邵阳方言双宾句的动词与双宾语序[J];船山学刊;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栾育青;;两种“给”字句在语用上的不同[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2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董宪臣;;非“给予”义双宾动词的语义分析——兼谈“吃了他三个苹果”一类结构的性质[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2期[C];2011年

4 张琼;;标记词“给”的句法及语用意义研究[A];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洪梅;中古入声韵在明清韵书中的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晓静;东汉核心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6 文正东;儒学变迁中的师生关系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知恩;量词的跨语言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8 朱俊阳;现代汉语双事件结构衍生关系的被动式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9 杨旭东;北京评书的书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贾海建;神怪小说与山岳信仰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艳欣;基于语料库的汉语VP-neg-VP式反复问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王志军;基于认知的现代汉语双宾句式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岩;《聊斋志异》说唱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周波;解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汉语“V+给”结构中“V”的新变化[D];西南大学;2011年

6 陈怀秋;虚词“给”的句法语义接口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马真;承传与突围—老舍、邓友梅、叶广芩京味小说比较研究[D];聊城大学;2011年

8 卢桂芝;汉语“给”与泰语“(?)”的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王延苓;现代汉语介词“把”“给”同现套用句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罗翠贤;汉语介词“给”和越南语介词“Cho”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吴福祥;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二)[J];方言;2002年01期

2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3 李崇兴;;《元曲选》宾白中的介词“和”“与”“替”[J];中国语文;1994年02期

4 吴福祥;;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年01期

5 濑户口律子;李炜;;琉球官话课本编写年代考证[J];中国语文;2004年01期

6 李炜;濑户口律子;;琉球官话课本中表使役、被动义的“给”[J];中国语文;2007年02期

7 吴福祥;;从“得”义动词到补语标记——东南亚语言的一种语法化区域[J];中国语文;2009年03期

8 李炜;李丹丹;;从版本、语言特点考察《人中画》琉球写本的来源和改写年代[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本文编号:8564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8564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f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