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非常规双及物句式生成的认知动因——基于“动词—句式双向互动”视角

发布时间:2017-09-17 16:46

  本文关键词:非常规双及物句式生成的认知动因——基于“动词—句式双向互动”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双及物句式 生成 认知动因 句式强制


【摘要】:采纳构式语法的句式分析方法,围绕句式对动词的强制和动词准入句式的语义条件及限制,从语义认知生成角度分析非典型双及物动词与双及物句式组配的合理性。研究表明,非常规双及物句式作为论元结构构式,其生成具有认知动因,是非典型双及物动词与双及物句式互动融合的结果,即本身具有潜在双及物语义基因的动词,在双及物句式强制下,其潜存的"受事"概念语义成分被激活、其非常规双及物概念语义结构被凸显,而发生与句式义相匹配的顺应性调变,并最终促成二者在语义及句法上相互协同、相互契合。
【作者单位】: 沈阳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双及物句式 生成 认知动因 句式强制
【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英语双及物小句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批准号:L12DYY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H04
【正文快照】: 1.引言双及物构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除英语和汉语外,俄语、德语、荷兰语、希伯来语等语言中都有双及物结构形式(牛儒雅2013:62)。意义组合性(semantic composi-tionality)被视为语言的一个普遍特征,其内涵是指一个复合表达式的意义由各组成成分的意义及其组合方式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晓炜;;双及物结构与重型名词短语移位研究[J];外语教学;200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湛朝虎;英汉双宾句式的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俭明;;构式与意象图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王健;;现代汉语双宾句研究综述[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殷国光;华建光;;《庄子》二价双向“处置”类动词及其相关句式的考察[J];古汉语研究;2008年02期

4 唐一萍;;补语语义指向主语动结式的构式语法观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陈静;;把字句主语的语义角色[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刁世兰;;题元准则与现代汉语的几种“特殊”句法结构[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顾相菊;范晓辉;郭华;;现代汉语中“V+起来”结构的构式意义分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丁加勇;;容纳句的数量关系、句法特征及认知解释[J];汉语学报;2006年01期

9 周统权;;动词配价连续统——汉语动词配价的语用规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吴益民;谢建华;;合并与控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静;;从三结合角度看对外汉语句式教学——以“被”字句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仇伟;英语乏词义结构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李香玲;汉语兼语式的语义重合与话语功能的认知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皇甫素飞;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侠;配价理论与语义词典[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汪梦翔;对象格语义范畴及其相关语法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韩玉国;范畴语法与汉语非连续结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8 李金兰;现代汉语身体动词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武氏河;现代汉语语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刁世兰;受事成分的句法投射[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彩利;“N的V”的构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郝敏;现代汉语广义领主属宾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学群;英语致使—位移构式的认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邢学鹏;中文V+O~P结构的认知语用阐释[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5 常婧;汉语动结式致事论元实现的构式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王娟娟;现代汉语存现句的构式语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于婷婷;动结式补语语义指向的判别条件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8 郭彭冰;现代汉语予夺不明义双及物结构歧义现象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包梦瑶;现代汉语非典型双宾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夏芳芳;“A不到哪里去”的构式解析及其理据性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洁;;转喻压制及其在英语双及物动词中的表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周长银;现代汉语给字句的生成句法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0年03期

3 古川裕;外界事物的“显著性”与句中名词的“有标性”——“出现、存在、消失”与“有界、无界”[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4 林纾平;英汉双宾语结构对比[J];福州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5 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J];方言;1979年02期

6 刘大为;认知性辞格与表达性辞格[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袁佳玲;;被动句受压制的多角度观察[J];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8 古川裕;谈现象句与双宾语句的认知特点[J];汉语学习;1997年01期

9 施春宏;;关于成语用变和演变的思考——从几则成语的现实使用谈起[J];汉语学习;2006年06期

10 李剑影;;再论“玩它个痛快”[J];汉语学习;200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丹;认知视角下的双宾句式生成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布仁门德,刘孝友;好奇心透视[J];皖西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本文编号:8705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8705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f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