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问句的应答语考察
本文关键词:反问句的应答语考察
【摘要】:本文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考察了反问句的应答语情况,从反问句应答语类型、应答语与反问句的形式衔接、应答语制约因素三方面做了分析。反问句应答类型分为无应答、听话者应答、说话者应答、双方均应答四大类。听话者应答是反问句应答中最主要的类型,使用比例最大,说话者应答类型使用比例居第二位,无应答类型主要出现在提醒、否实、斥责、抒发情感四种语言环境中,双方均应答类型使用比例很小。总体来看,否定类回应是反问句应答的优先选择方式,并主要使用释因否定的方法。应答语和反问句的衔接类型从形式上分为应答语沿用反问句词汇、代词衔接、应答语和反问句完全不同形三大类。此外,关于反问句应答语构成情况,应答语主要使用单句应答,复杂形式应答使用比例比较小;否定类比同意类更常使用较为复杂的句子回应反问句。反问句不同功能类别和反问句标志使用情况对应答语产生制约和影响。常引起听话人否定回应的是:调侃讽刺类惊异困惑类劝说类辩驳类怨责类,常得到听话人肯定回应的是:强调类确认类提醒类。有标志反问句比无标志反问句更容易引起听话人的否定回应,也更容易使听话者无言以对;无标志反问句由于缺乏反问句形式标志,在使用中比有标志反问句更常引发听话者回答表层义的情况。
【关键词】:反问句 应答语 话语分析 衔接 制约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46.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5
- 0.1 研究综述7-12
- 0.1.1 反问句的定义7
- 0.1.2 反问句的句法结构形式7-8
- 0.1.3 反问句的语义8-9
- 0.1.4 反问句的语用功能9-10
- 0.1.5 反问句的反诘度10
- 0.1.6 反问句的答语研究10-12
- 0.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
- 0.2.1 研究目的12
- 0.2.2 研究意义12
- 0.3 理论基础12-13
- 0.3.1 话语分析理论12-13
- 0.3.2 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和利奇的“礼貌原则”13
- 0.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13-15
- 0.4.1 研究方法13-14
- 0.4.2 语料来源14-15
- 第一章 反问句应答类型分析15-31
- 1.1 反问句无应答情况15-17
- 1.1.1 提醒类15-16
- 1.1.2 否实类16
- 1.1.3 斥责类16
- 1.1.4 抒发情感类16-17
- 1.2 听话者应答类17-24
- 1.2.1 回答反问句表层义17-18
- 1.2.2 回应反问句深层义18-24
- 1.3 说话者应答类24-26
- 1.3.1 同意类回应24-26
- 1.3.2 限定类26
- 1.4 双方均应答类26-30
- 1.4.1 双方应答一致26
- 1.4.2 双方应答不一致26-30
- 1.5 小结30-31
- 第二章 应答语和反问句的形式衔接关系31-41
- 2.1 反问句应答语和反问句的衔接31-37
- 2.1.1 应答语沿用反问句词汇31-33
- 2.1.2 代词衔接33
- 2.1.3 完全不同形33-37
- 2.2 反问句应答语构成情况37-39
- 2.2.1 简单形式应答37-38
- 2.2.2 复杂形式应答38-39
- 2.3 小结39-41
- 第三章 应答语制约因素考察41-54
- 3.1 反问句语用功能对应答语的制约41-48
- 3.1.1 各应答方式在各功能类反问句中的分布情况41-46
- 3.1.2 各功能类反问句的应答情况46-48
- 3.2 反问句标志使用情况对应答语的制约48-52
- 3.2.1 反问句标志情况48-50
- 3.2.2 反问句标志使用对应答语的制约50-52
- 3.3 小结52-54
- 结论54-57
- 参考文献57-61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61-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雷!100083;谈反问句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03期
2 刘娅琼;试析反问句的附加义[J];修辞学习;2004年03期
3 朱俊雄;反问句的否定指向[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肖治野;;从“怎么”反问句看反问句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5 刘瑛;;正反问反问句的句法条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殷树林;;也谈“还不是X”反问句?[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刘汉民;;反问句逻辑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0期
8 刘娅琼;;反问句研究概述[J];社会科学家;2007年S2期
9 胡德明;;“就”与反问句关联的理据[J];汉语学报;2008年04期
10 胡德明;;反问句中副词“还”的意义类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反问句的功能和语用分析[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冯爱妮;;陈述句改反问句的尝试[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吕水海;辨析病句的十八般技巧[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2 范庆元;瞄准标志词 辨病快又准[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3 王一民;学习新《标点符号用法》应注意的地方[N];语言文字周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娅琼;汉语会话中的否定反问句和特指反问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于天昱;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李美妍;先秦两汉特指式反问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殷树林;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琴;“X不X”正反问句生成、演化与语用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6 陈静;《史记》问句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天昱;典型有标记反问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菊平;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雯宇;“怎么”型反问句的认知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4 成心漪;反问句的否定与反问度[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5 章梦;反问句的结构、语用类型及其教材编排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梁冠华;现代汉语有标记反问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7 肖扬;汉语反问句习得研究及教学建议[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8 陈林丽;泰国学生汉语反问句习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新;对外汉语反问句教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10 王再超;邯郸方言正反问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310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931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