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言说类介词框架习得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8 16:32

  本文关键词:言说类介词框架习得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言说类介词框架 使用情况 习得顺序


【摘要】:本文主要从三个层面对言说类介词框架进行了研究,即本体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学习者使用情况研究、基于问卷的习得顺序研究。第一章,我们首先对介词与准助词的组合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介词与准助词存在常用搭配和限制搭配,影响因素主要是准助词与介词本身的语义、框架的习语化程度、准助词与介词的音节;在句法上,言说类介词框架的内部差异不大,最常充当句首修饰语和句中状语,较少充当宾语、定语;语义上,可将言说类介词框架划分为:范围视角、举例视角、主体视角、对象视角、依据视角、属性视角,同一个框架可能归属于不同的义类,同一义类的各个框架也存在细微差别;最后,本文明确了言说类介词框架的隐现机制,其中前置词的隐现仅限于结构凝固的习语式介词框架,而后置词则较为灵活,可分为没有后置词不合法、没有后置词合不合法依情况而定,没有后置词依然合法三种情况。第二章,我们对学习者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研究。通过将学习者的使用频率与本族人的使用频率进行对比,发现总体来说本族语者使用率较高的往往也是学习者较常使用的。学习者各义类框架正确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属性视角范围视角对象视角举例视角依据视角主体视角。偏误情况部分,我们重点对框架的偏误类型做了研究,包括前置词的偏误、后置词的偏误、介引成分的偏误、框架整体偏误,句法相关类偏误,其中前置词的偏误最为突出。第三章,我们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习者言说类介词框架的习得顺序做了针对性的研究。言说类介词框架的各义类客观习得顺序是对象视角、依据视角、主体视角、属性视角、范围视角、举例视角,主观习得顺序是范围视角、对象视角、举例视角、依据视角、属性视角、主体视角,二者相关性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学习者低估了范围视角的难度,高估了主体视角的难度,使得主、客观顺序表现出较大差异。总体上来说,不管是各义类框架还是各个子项目,随着学习等级的升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越好,但也有少量中、高级正确率十分接近的框架,说明这类框架对中、高级学生来说习得难度相近。
【关键词】:言说类介词框架 使用情况 习得顺序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9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0 绪论7-22
  • 0.1 选题理由及选题意义7-8
  • 0.1.1 选题理由7-8
  • 0.1.2 选题意义8
  • 0.2 研究内容8-9
  • 0.3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9-10
  • 0.3.1 研究方法9
  • 0.3.2 语料来源9-10
  • 0.4 言说类介词框架研究综述10-22
  • 0.4.1 本体研究10-19
  • 0.4.2 习得研究19-22
  • 第一章 言说类介词框架的描写与分析22-57
  • 1.1 言说类介词框架的结构成分22-34
  • 1.1.1 言说类介词框架的界定22-23
  • 1.1.2 后部成分和介词的范围23-25
  • 1.1.3 言说类介词框架内部组合情况25-33
  • 1.1.4 小结33-34
  • 1.2 言说类介词框架的句法研究34-37
  • 1.2.1 句首修饰语34-35
  • 1.2.2 句中状语35-36
  • 1.2.3 宾语36
  • 1.2.4 定语36-37
  • 1.3 言说类介词框架的语义分析37-53
  • 1.3.1 范围视角37-41
  • 1.3.2 举例视角41-43
  • 1.3.3 主体视角43-46
  • 1.3.4 对象视角46-48
  • 1.3.5 依据视角48-52
  • 1.3.6 属性视角52-53
  • 1.4 言说类介词框架的隐现研究53-57
  • 1.4.1 前置词的隐现分析53-54
  • 1.4.2 后置词的隐现分析54-57
  • 第二章 言说类介词框架使用情况考察57-87
  • 2.1 言说类介词框架总体使用情况考察57-61
  • 2.1.1 学习者各义类框架使用率57-58
  • 2.1.2 总体使用特征58-61
  • 2.2 言说类介词框架正确使用情况考察61-63
  • 2.2.1 各义类言说类介词框架正确率61-62
  • 2.2.2 正确使用特征62-63
  • 2.3 言说类介词框架偏误使用情况考察63-87
  • 2.3.1 偏误分析相关说明63-64
  • 2.3.2 言说类介词框架偏误率64-65
  • 2.3.3 偏误使用特征65-66
  • 2.3.4 偏误类型具体分析66-87
  • 第三章 言说类介词框架习得顺序研究87-113
  • 3.1 研究设计87-89
  • 3.1.1 研究目的87
  • 3.1.2 研究对象87-88
  • 3.1.3 研究方法88-89
  • 3.1.4 研究假设89
  • 3.2 实验过程89-95
  • 3.2.1 预测卷编制90-91
  • 3.2.2 预测卷评估与正式卷修订91-93
  • 3.2.3 问卷实施与评估93-95
  • 3.3 研究结果统计与分析95-108
  • 3.3.1 客观题得分与正确率95-96
  • 3.3.2 客观习得顺序96-99
  • 3.3.3 主观难易度得分99-100
  • 3.3.4 主观习得顺序100-101
  • 3.3.5 主客观习得顺序一致性101-103
  • 3.3.6 习得过程分析103-108
  • 3.4 习得影响因素及教学建议108-113
  • 3.4.1 习得影响因素108-111
  • 3.4.2 教学启示111-113
  • 结语113-115
  • 附录115-119
  • 参考文献119-123
  • 致谢12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才英;赵春利;;言说类话语标记的句法语义研究[J];汉语学报;2013年03期

2 孙利萍;;论汉语言说类话语标记的基本特征[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易丹;;对象类介词“跟、向、对”与言说类动词搭配使用的分析[J];语文学刊;2009年15期

4 罗世洪;;第二讲 文章构成[J];刊授党校;1995年Z1期

5 杨凤仙;;言说类动词词义演变规律探析[J];励耘学刊(语言卷);2006年02期

6 刘天振;;“小说家”视域下《说类》性质初探[J];明清小说研究;2014年02期

7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商报记者 李雅宁;“图说”成社科书救市灵丹?[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梓秋;留学生汉语言说类动词习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徐长颖;论说类文言文的教学价值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3 张敏;言说类介词框架习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4 麻玉林;明清白话小说言说类插入语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展;汉语交际框架下的言说类动词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6 田源;汉语“说”类动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369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9369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4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