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主体的流亡—布朗肖小说《黑暗托马》中的主体与他者关系问题

发布时间:2017-10-11 12:15

  本文关键词:主体的流亡—布朗肖小说《黑暗托马》中的主体与他者关系问题


  更多相关文章: 主体 他者 沉默 缺场


【摘要】:“他者”是法国当代哲学中的重要主题。尽管法国早期现代哲学已经对他者偶有论述,但由于它强调理性主体,他者的地位始终未能得到重视。直到法国后现代哲学的发展,尤其是以列维纳斯为代表的结构一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动摇主体概念后,他者才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作为二十世纪重要的法国思想家,布朗肖同列维纳斯等人一样,捍卫他者的差异性,并以此来重新审视主体的地位和边界。本文旨在呈现布朗肖在主体和他者关系问题上的立场,以及这种关系的实质究竟为何。尽管布朗肖已在多部理论性作品中以各种形式讨论过该问题,本文却并不主要以其理论文本为基础,而是选择他的文学文本《黑暗托马》作为看待其思想的棱镜。的确,在这本小说中,主体与他者的关系问题获得了全然不同于理论文本的表达。因此,本文更重要的任务在于研究这一关系在其文学表达中的样貌。然而,布朗肖对这一关系的论述始终以文学、写作、语言等基本理论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本文也在一定程度依靠布朗肖的理论文本,并试图从本题的角度建立其理论和文学表达的联系。那么,《黑暗托马》体现的主体与他者的关系的实质究竟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是“不在场”(absence),或“沉默”(silence)。这种缺场和沉默首先针对面对他者的主体,因为接近他者、与他者相融必须以毁灭自身的主体性为前提;同时,它直接针对他者,也就是说,绝对他异的他者对主体而言是超验和不可触碰的。不在场的他者,沉默的主体,这正是《黑暗托马》主人公托马和安娜所有经验的汇总。值得注意的是,在布朗肖的笔下,他异的显现与主体的幻灭同时发生,这一过程仿佛既是主体自欺的游戏,又是无法躲避的宿命。主体最终只能在生与死、光与夜的边界流亡。本文根据主体与他者关系发展的三个层面论述了以上观点。在第一部分里,文章分析了他者的多重意象,如大海、文字、死亡体验,并论述主体丧失自身地位的表现,即身体、目光、言语的异化。在第二部分中,本文探讨了在面对他者时,主体的处境与策略。主体和他者相互胶着却无法合一,而主体企图将他者归于自身的尝试也以失败结束。第三部分中,本文的视角转向主体与他者可能的共在。他者虽然处在超验的,不可企及的位置,主体却能在死亡中,即无名的中性领域内,和他者相融。
【关键词】:主体 他者 沉默 缺场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565.074
【目录】:
  • 目录6-7
  • 论文摘要7-8
  • 法语摘要8-9
  • 正文9-50
  • 参考文献50-53
  • 附件53


本文编号:10124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0124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c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