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时期《春秋》“西狩获麟”的经义诠释——汉代公羊学说中“新王”形象的塑造、消解和移用
发布时间:2017-12-29 19:10
本文关键词:朝鲜时期《春秋》“西狩获麟”的经义诠释——汉代公羊学说中“新王”形象的塑造、消解和移用 出处:《中国文化研究》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春秋》哀公十四年记载"西狩获麟",《公羊传》注释"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认为麟的出现预示王者将至天下。沿袭这个说法,西汉公羊家董仲舒把《春秋》视作"新王",用来建构他的公羊学说。之后王莽纂汉,"符命说"、"五行学说"和"谶纬注经"大行其道,东汉光武帝刘秀顺时起兵称帝,自居汉家火德,为了巩固其帝位的认受性,于是儒生解释"获麟"是预示赤帝当"新王",基于汉代是赤帝之后,刘秀则是天命所归。东汉时,何休为了重获汉帝欢心,重振《公羊传》地位,故综合图谶,注释《公羊》,令"新王"的身分由赤帝转变为汉高祖刘邦。时移势易,异地更迭,朝鲜经儒漠视《公羊传》价值,对于汉代公羊家沾染谶语图说,更严加责备,"新王"在朝鲜半岛中彻底消解。随着朝鲜文人共同发掘及体认"获麟"的文学意义,"怀才不遇"的主题渐次呈现在朝鲜诗歌创作中,而"新王"的形象也被"圣贤"所取代。
[Abstract]:......
【作者单位】: 香港浸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基金】: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优配研究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HKBU245913
【分类号】:I106
【正文快照】: 一引言中国历代经学家解读儒家经典,每有匠心独运,别出心裁之处,除了因为他们对经义理解和诠释不同之外,也反映治学风尚、政治形势、社会风气和地域文化等客观因素对解经策略造成了影响,导致经义出现纷歧。儒家经典中的人物形象被身处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经学家注解,为了配合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贾庆超;;吉祥如意的“麒麟祥酒”[J];中国集体经济;1988年05期
2 王芹;;“西狩获麟”析辨[J];语文学刊;2006年S2期
3 侯仰军;;从真实到传说:麒麟的故事[J];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06期
4 孙旭红;;汉、宋《春秋》学中的“西狩获麟”论[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02期
5 杨权;;“玄圣”孔子“为汉赤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宋洋;;《左传》“西狩获麟”相关典故语词探析[J];文教资料;2013年34期
7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王玉池;《史晨前后碑》译注[N];中国艺术报;2005年
2 王玉池;《礼器碑》译注[N];中国艺术报;2003年
,本文编号:13514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351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