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背后的身份追寻:《再见,哥伦布》的拉康式解读
发布时间:2017-12-31 05:02
本文关键词:欲望背后的身份追寻:《再见,,哥伦布》的拉康式解读 出处:《河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作为美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菲利普·罗斯曾在文学领域获得无数的奖项和赞誉。在他的写作生涯中,他曾创作出版三十多部作品,其中大多数都与美国犹太人的生存状态紧密相关。透过对犹太传统规范与美国现代文化之间矛盾的洞察,罗斯向读者展示了美国犹太人这一群体在这种环境下所面临的困境。他的第一部作品集《再见,哥伦布和五个故事》自1959年出版以来便引起强烈的反响。本文的研究对象即取自该小说集的同名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该小说主要围绕着尼尔·克鲁格曼和布兰达·帕丁金的夏日恋情展开,然而,作品的深远意义正隐藏在这一爱情故事的表层之下—作品的主人公尼尔在矛盾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为了追寻理想身份而陷入困境。通过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这部作品的分析,本文证明尼尔对身份的追寻由心理动因—欲望的驱使所激发,同时又受到外部因素—父名的约束。因此,身份追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内外因共同发挥作用。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对菲利普·罗斯及其作品,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及其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并指出本文的结构和意义。第二部分主要借助拉康的欲望理论剖析主人公尼尔的欲望。在《再见,哥伦布》中,表征尼尔无意识欲望的能指从布兰达·帕丁金的乳房滑动到帕丁金家冰箱里的水果,最终指向了小黑孩。因此,能指之下的欲望实则为对爱、财富和身份的探寻。在拉康镜像理论的指导下,论文的第三部分阐述了尼尔身份探寻的过程,尼尔开始时将已经美国化的布兰达认作其理想自我,通过对犹太传统的反叛和对美国文化的同化,尼尔试图与其理想自我进行认同。然而,当他发现布兰达更加在意物质享受而并不是他所想象那样时,他最终选择回到纽瓦克,这并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新生活的开端。第四部分通过对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父名”概念的运用,从社会地位、种族和宗教三个方面分析影响尼尔最终抉择的外部因素。第五部分为结论,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本文阐释了尼尔的身份探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动因和外部影响都十分重要。通过对尼尔身份探寻的分析,本文希望能够对挣扎在美国现代文化和犹太传统规范冲突当中的美国犹太人群体有所启发。尽管个体无法摆脱外部因素的影响,但仍然拥有探索自我身份的可能性。
[Abstract]:A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writ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 Philip Rose has won numerous awards and accolades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 In his writing career , he has created more than 30 works , most of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ate of life of the American Jews . In the second part ,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Neil ' s pursuit of identity is a dynamic process .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祥玲,戴义军;论当今美国犹太人民族认同感下降的原因[J];克山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2 罗爱玲;美国犹太人及其对美国文化的影响[J];世界民族;2004年02期
3 潘光;;美国犹太人成功之道[J];沪港经济;2007年02期
4 汪舒明;;美国犹太人的自由主义和保守化(二)——美国犹太人的保守化和新保守派的兴起[J];世界民族;2008年02期
5 杨卫东;;论美国犹太人的双重身份认同[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胡浩;;犹太人对美国社会的适应和文化的再创造——读《美国犹太人,1585-1990:一部历史》[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史蒂文·贝梅;李晓岗;王珊;;变化中的美国犹太人面貌[J];民族译丛;1994年05期
8 王耀东;战后美国犹太人的地位与美国对以色列的政策[J];兰州学刊;1995年02期
9 李晓岗;战后美国犹太人民族凝聚力的盛衰[J];历史研究;1997年02期
10 未央;成功的美国犹太人[J];环渤海经济w
本文编号:1358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358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