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文学与神学的交融——新约、汉译与文化交流

发布时间:2017-12-31 13:17

  本文关键词:文学与神学的交融——新约、汉译与文化交流 出处:《世界宗教文化》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希腊文新约 介词εv 文学 神学 交融


【摘要】:源于希伯来宗教的神学使用通俗的通用希腊文,以传记和书信的形式宣扬教义,在地中海沿岸成就了基督徒经典——新约圣经。一方面,新约大量使用介词,违反了希腊古典文学的美,却提高了神学含义的精确性。另一方面,新约书信比传统希腊信札更讲究文学创作技巧;文学与神学语言既交锋又交融。以罗马书为例,介词?ν的特别用法是?ν后接"人位"。《和合本》圣经将■译为"在基督里",违反了中文传统的美,却开创新语法与文化,这是圣经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也是汉译圣经里文学与神学的交融。
[Abstract]:From the Hebrew religious theology use Greek popular, in the form of letters and biographies of preaching in the Mediterranean,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Christian Classics -- a New Testament. On the one hand, a large number of New Testament use prepositions, in violation of the classical Greek literary beauty, but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theological meaning. On the other hand, the New Testament more pay attention to literary creation skills than traditional Greek letters; literary and theological language both confrontation and blend. In Rome the book as an example, especially the usage of preposition? V? V after "person". And the Bible - > will be translated as "in Christ", in violatio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beauty, but new grammar and culture, this is the China culture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ut also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Bible in literature and theology of the blend.

【作者单位】: 台湾基督徒信仰研究学会;
【分类号】:I106.99;H059
【正文快照】: 一、引言源于希伯来宗教的神学使用希腊文化的语言来描写耶稣的历史与训诲,并以书信的形式宣扬教义,成就了地中海沿岸的基督徒经典——新约。它所表现的语言特征,并不符合希腊文古典文学的优美典范,反而是以通俗的通用希腊文(Koine Greek)写作。希腊文新约中的体裁包括了辩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泽霖;苏联回归文学的世纪末反思[J];国外文学;2002年01期

2 姚文放;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传统[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3 惠松骐;哲学、政治与诗:西方世界两种文学传统的互动[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陈静;;文学传统和经典理论概述[J];咸宁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朱向荣;代树兰;;追寻文学与美国文化背景[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6期

6 张文茹;;前狼后虎 道至中庸——2012大洋洲文学年度报告[J];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04期

7 滕威;;拉美“文学爆炸”神话的本土重构[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01期

8 钟志清;;中国的犹太文学译介与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书写材料与文学传统[J];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06期

10 李伟;;《绝望》与俄罗斯文学传统的关系[J];青年文学家;2013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孟繁华;;新世纪:文学经典的终结[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1)[C];2006年

2 乔治·恩·格勒伯格;王杰;;规则的非殖民化:关于第三世界文学的思考[A];东方丛刊(1992年第2辑 总第二辑)[C];1992年

3 刘洪一;;犹太文学的阈限界定——兼论非族语犹太文学的意象化品性[A];东方丛刊(1992年第3辑 总第3辑)[C];1992年

4 蔡岚岚;;英国女性文学溯源——19世纪以前的英国女性文学综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耿波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欧洲文学传统中故事的消失[N];文汇报;2013年

2 高秋福;异彩纷呈的世界“文学之都”[N];中华读书报;2014年

3 吴元迈;走辩证整合的文学研究之路[N];文艺报;2010年

4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博士生 边远;“比真实还要真实”的奇幻文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深圳商报记者 魏沛娜;人文情怀式微影响文学史编写[N];深圳商报;2014年

6 深圳报业集团驻沪记者 马信芳;以色列文学在世界文坛中熠熠生辉[N];深圳特区报;2010年

7 李宪瑜;美国文学作为“新传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8 本报首席记者 吴越 实习生 华雯菁;译者短缺,西语文学引进受阻[N];文汇报;2012年

9 方幸福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从文学研究延展至文化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路艳霞;“我们是文学的间谍中心”[N];北京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长锁;沃·策·奈达考夫及其布里亚特文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2 蒙星宇;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二十年研究(1988-2008)[D];暨南大学;2010年

3 章颜;跨文化视野下的文学与电影改编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4 王倩;大卫·杰弗里的圣经文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丹凤;“微”时代正在编织文学现象—微博文学[D];西北民族大学;2012年

2 雷艳林;网络文学的怪诞特征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陈绮;“垮掉一代”文学与“另类文学”[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吴苑;网络文学:媒介与文化间的行走[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顾金煜;民族文化建构语境中的日本平安女性日记文学[D];苏州大学;2014年

6 杨晓颖;《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7 任亭亭;《启示录》作为启示文学的独特性探讨[D];河南大学;2014年

8 高经简;新中国学术视野下的拉美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唐恩萍;以女性文学传统书写[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10 史汇荣;论文学经典的生成[D];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599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3599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1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