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视域中的《恋人絮语》
本文关键词:互文性视域中的《恋人絮语》 出处:《上海戏剧学院》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互文性 罗兰·巴特 《恋人絮语》 《少年维特之烦恼》 《会饮篇》
【摘要】:互文性(intertexuality)是现代文本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因其理论对文学研究视野的可拓展性和对文学传统的包容性,在文学研究与文学写作中被广泛使用。法国学者罗兰?巴特对互文性概念的阐释对于互文性理论的成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于1977年出版的《恋人絮语》(Fragment d'un discours amoureux)是其用“互文性”概念和方法完成的第一部作品。这部作品是他自1975年起历经两年的研究成果。该书出版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人们看到了一种被放大了的罗兰?巴特的互文性理论,以及在一定意义上的全新的写作方式。本文试图从文本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厘清罗兰?巴特的互文性理论,并在此基础上,选取《恋人絮语》中最主要的互文文本——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柏拉图《会饮篇》等,对创作文本《恋人絮语》进行深入解读。同时,通过研读文本理论,并结合自己的剧本《恋人絮语》的改编实践(2014年在上海戏剧学院新实验空间演出),笔者力图深层剖析罗兰?巴特互文性写作的特征和方式,探索写作与表达的更多可能性。
[Abstract]:Intertextuality (intertextuali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pts in modern text theory because of its expansibility to literary study and its inclusiveness to literary tradition. Widely used in literary studies and literary writing. Bart's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intertextual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turation of intertextuality. Fragment DU un discours amoureux). It is his first work with the concept and method of "intertextuality". This work is the result of his two years of research since 1975. The book was published after its publication. Has had a huge social effect. Have people seen a magnified Roland? Bart's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 and a new writing style in a certain sens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larify Roland's basic concepts and features of the text. On the basis of Bart's intertextuality theory, this paper selects the most important intertextuality texts in Lover, Goethe and Plato,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text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adaptation practice of his play "Love Story" (2014 in the new experimental space of Shanghai Academy of Drama, the author tries to deeply analyze Roland? Bart intertextuality writing features and ways to explore the writing and expression of more possibilities.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戏剧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565.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永国;互文性[J];外国文学;2003年01期
2 杨中举;泛互文性:网络文学的美学特征[J];当代文坛;2004年02期
3 尹衍桐;从互文性看翻译与创作的关系[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10期
4 郝永华;"互文性"理论涵盖的文学基础理论问题[J];理论与创作;2005年02期
5 李建红;;从互文性的角度看文章标题的翻译[J];外国语言文学;2006年02期
6 闵云童;;互文性写作:新的文本表意策略[J];当代文坛;2007年01期
7 贾玉洁;;浅谈互文性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及对应的翻译技巧[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刘宏升;;互文性与跨文化交际[J];高等农业教育;2007年12期
9 李晶;;互文性理论对翻译教学的启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10 王琨;;从互文性角度看广告的翻译[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伍瑜;;“互文性”及相关问题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于海岩;;解析英汉翻译中源语、目的语的意义联想——从互文性角度看翻译的应对策略[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胡兆云;;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的互文还原原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万丽媛;;从引用看语篇的互文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胡伟丽;;外显互文性与诗歌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璐;;互文性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梅红;;在互文性的指导下进行广告套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魏晓慧;;互文性翻译理论观照下的中国电影名称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复旦大学中文系 祝克懿 黄蓓 译;多声部的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魏炜;库塔克《游戏》文本的互文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金明;互文性的语篇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3 吴迪龙;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向红;互文翻译的语境重构[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焦亚东;钱钟书文学批评的互文性特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姜怡;基于文本互文性分析计算的典籍翻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曾文雄;翻译的文化参与[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粟;互文性与翻译[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2 张敏;从互文性视角研究文学翻译[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3 李玲玲;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林化平;翻译研究中的语篇互文性[D];山东大学;2006年
5 葛桐;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07年
6 安芳;互文性与翻译[D];四川大学;2007年
7 王娟;汉语体育新闻评论中互文性的类别和功能[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兰兰;流行语翻译互文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9 刘小艺;论《荒野的呼唤》两个译本的互文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金翠洁;《战争宝贝》与《德伯家的苔丝》的互文性分析[D];延边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827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382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