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诱惑与诗意生成——试论勒克莱齐奥的诗学历险
本文关键词:诗意诱惑与诗意生成——试论勒克莱齐奥的诗学历险 出处:《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勒克莱齐奥对"诗意的关切"首先表现为对语言诗歌性的探求,他反对经院式的僵化语言,推崇本源性的自然语言,这种语言与人的生命存在息息相关,是进入物质内部的语言。勒克莱齐奥作品的诗意性还表现为某种浪漫性,即在最细小、最寻常的存在中发现美的存在,从而获得生存的力量。勒克莱齐奥笔下的人物通常是社会边缘人,他们经受着种种生活的痛苦,但他们从来不会失去对未来的希望。最后,勒克莱齐奥创作的诗意性尤其与文本的可视性和可听性相关,即文本的绘画性与音乐性。勒克莱齐奥对语言原生性力量的探寻及诗意栖居的人生观赋予其作品深刻的人文关怀,也赋予其语言独特的表现力;勒克莱齐奥在思想与文字层面的浪漫性的双重闪现,对理想的坚守、对希望永恒的追求以及与自然的共鸣共生,赋予其作品盎然的诗意;而勒克莱齐奥笔下的词与词、词与句构成的关系及其节奏、色彩与音乐性是其作品诗意生成的重要源泉。
[Abstract]:Le Clay Zio of the "poetic concern" performance for the first to explore the language of poetry, he opposed the rigid scholastic language, respected the natural origin of the language, the language and the existence of human life are closely related, is to enter the material inside the language. Poetic works of Le Clay Zio also is a kind of romantic, that is in the smallest the exist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found that the most common existence, so as to obtain the survival power. Le Clay Zio's characters are often marginalized people, they experience a variety of life's pain, but they never lose hope for the future. At last, the poetic creation of Le Clezio especially visible and audible and text related that is, the text of the painting and music. He primary power of language and explore the poetic view of life of his works with profound humanistic care, has given it The unique language expression; Le Clay Zio in the double flash romantic ideas and text level, the ideal of the stick, hope for eternal pursuit and resonates with the natural symbiotic, given its abundant poetic works; and le Clay Zio's words, words and sentence struct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rhythm, color music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the poetic works generated.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WW049)
【分类号】:I565.06
【正文快照】: 勒克莱齐奥小说叙事富有诗意,这几乎是评论界与读者的共识。在国际勒克莱齐奥研究会会刊《勒克莱齐奥研究》(Les Cahiers J.-M.G.Le Clézio)第5期(2012年)上,克洛德·加瓦莱洛教授(Claude Cavallero)结合他主编的此期的内容安排、对研究动机与主要论文观点的述评,写了一篇独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枢元;张守海;;勒克莱齐奥与我们[J];文艺争鸣;2009年01期
2 邱睿;;勒克莱齐奥的中国式阅读——兼论《乌拉尼亚》和《桃花源记诗并序》[J];名作欣赏;2009年05期
3 勒克莱齐奥;余中先;;在悖论的森林中——勒克莱齐奥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的演说(摘选)[J];外国文学动态;2009年01期
4 宋晓春;言岚;;勒克莱齐奥的文学生态观[J];求索;2009年01期
5 鲁京明;冯寿农;;与沙漠的和谐结合——析勒克莱齐奥的《沙漠》[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6 袁筱一;;探索人性的寓言世界——论勒克莱齐奥的作品[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7 谭成春;;勒克莱齐奥的创作历程简述[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8 高方;许钧;;试论勒克莱齐奥的创作与创作思想[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9 卢志博;;物质的遮蔽和反物质主义的“战争”——勒克莱齐奥《战争》评析[J];新东方;2009年04期
10 马玉琛;;作家不可以做词奴——兼评勒克莱齐奥的《战争》[J];小说评论;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曹娴;;勒克莱齐奥《沙漠》一书中的嵌套结构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樊伊人;;追寻的旅程——评勒克莱齐奥《流浪的星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钧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我所认识和理解的勒克莱齐奥[N];经济观察报;2008年
2 曾进邋董铭;勒克莱齐奥 人生和作品一样传奇[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3 董强;勒克莱齐奥:其人,其作品[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晓阳;诺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成名作全新面市[N];中华新闻报;2008年
5 CBN记者 苏娅;勒克莱齐奥:愿与杜甫结伴旅行[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6 本报驻京记者 吴越;勒克莱齐奥文学,通过梦想解除枷锁[N];文汇报;2009年
7 翟业军;勒克莱齐奥《奥尼恰》:逆流而上,来到异托邦[N];文艺报;2011年
8 南方周末记者 王寅;“靠了革命,我们今天才有可能坐在这里”[N];南方周末;2011年
9 本报记者 姜小玲;我在一笔一画中感受到幸福[N];解放日报;2011年
10 深圳商报驻沪记者 卢羽华;演讲“太法国” 读者“听不懂”[N];深圳商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璐;回归自然[D];南京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利华;勒克莱齐奥作品中的生态思想[D];苏州大学;2010年
2 关晶;生态批评视野下的勒克莱齐奥[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雪娇;论勒克莱齐奥小说中的流浪主题[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s
本文编号:1382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382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