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文学中的越界、文化翻译与种族身份(英文)
本文关键词:跨国文学中的越界、文化翻译与种族身份(英文) 出处:《外国文学研究》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越界 文化翻译 跨国主义 特丽萨·车学庆 李昌来
【摘要】:跨国文学的接触区域或边界阻止了具有多重语义的漂浮能指的通过,我们应为这些能指搭建穿越、移植、运送与翻译的桥梁。代表"超越"空隙的桥梁导致诸多复杂元素的产生,如:种族差异、种族身份、过去与现在的暂时性、内外空间性以及包含与排他的语言属性。本文认为跨国主义可被视为一种"超越"单一国家界限的结构性桥梁。国际移民在跨越他者空间的过程中获得了双重文化的越境体验。韩裔美国作家特丽萨·车学庆、李昌来和英国-加拿大-加勒比作家路易丝·班纳特的作品超越了国别文学的界限,在文化边界地带往来于未来与现实之间。他们所构想的跨国语境时而揭示时而掩饰边界的复杂特性,以文化翻译的方式诠释了无家可归的疏离感。
[Abstract]:Region or boundary contact to prevent transnational literary floating signifier with multiple semantic, we should build through these means, transplantation, transport and translation of the bridge. The bridge stands for "beyond" gap leads to many complex elements, such as: racial differences, racial identity, past and present temporary, inside and outside space and contain the exclusive property of languag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ransnationalism can be regarded as a "structural bridge beyond national boundaries." the single international migrants received a double cultural experience over other cross-border space. Korean American writer Theresa Li Changlai and the British car Xue Qing, Canada Caribbean writer Louise Bennett works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national literature, in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border areas in the future and reality. And reveal the cross context sometimes hide their ideas The complex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undary, in the way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interpret the alienation of homeless.
【作者单位】: 韩国东国大学英语系;
【基金】:东国大学2016年科研项目资助
【分类号】:I106
【正文快照】: I.Introduction:Transnational Cultural Contamination In his 1951 lecture at the Darmstadt Symposium on“Man and Space”entitled“Building,Dwelling,Thinking”Martin Heidegger contextualizes the notion of“boundary”in relation to“bridge”.According to He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义德;译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文化翻译[J];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2 秦宏莉;;旅游文化翻译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5期
3 孔祥燕;;文化翻译中的阐释现象[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广译:语言、文学、与文化翻译》第四期目录[J];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04期
5 毛玲燕;阎蓉;;从《阿Q正传》两英译本看文化翻译[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5期
6 殷华;;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年01期
7 杨丽杰;;翻译教学中的文化翻译[J];新课程(教师);2008年10期
8 刘靖之;翻译──文化的多维交融(《文化翻译论纲》代序)[J];中国翻译;2000年01期
9 贺文照;关于构建“文化翻译学”的思考[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10 谢建平;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J];中国翻译;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蒋红红;;民俗文化翻译探索[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宁;;民俗文化翻译初探——以《福乐智慧》中民俗文化的英译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刘娜;;文化翻译视角下《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中的叙事研究[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4 何文贤;;文化翻译中的信息缺陷与翻译通约[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朱蕤;;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反思——以《翻译之道》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石梦婕;;文化翻译学建构新探——基于文化语义学的翻译学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吉灵娟;;论文化翻译与文学翻译的意境传达[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记者 施秀萍;甘肃文化翻译中心在兰州成立[N];甘肃日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胡作政 见习记者 高枭;翻译,,甘肃走向世界的文化之路[N];甘肃经济日报;2014年
3 李蓓 卢荣荣;中国文化走出去 急需迈过翻译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4 整理 郑苒;专家学者聚焦中国文化翻译与传播[N];中国文化报;2014年
5 宁波大学 周慈波;文化走出去需突破翻译误区[N];中国教育报;2012年
6 周明伟;翻译是文化“走出去”的桥梁[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7 汪大勇;在对外交流中译好中华文化名词术语[N];光明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胡兆燕;“文化走出去”需过翻译关[N];中国财经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蔡平;文化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迟庆立;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多译本互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杜涛;“此”与“彼”:后殖民视阈下的流散美国华人文学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任一鸣;蒋彝作品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李颖;芬兰的中国文化翻译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金花;文化翻译问题探讨[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2 杨姣;从文化翻译视角谈《木氏土司秘史》的英译[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丁如伟;文化翻译中文化身份的塑造[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白晓辰;《日本人の生活文化事典》(第2章)翻译实践报告[D];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
5 张小雪;文化翻译策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6 付业飞;《红楼梦》服饰文化翻译研究探析[D];北京服装学院;2016年
7 靳舒祺;[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8 李亚娇;[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9 吴霞鑫;飞散视角下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年
10 冷家礼;文化翻译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839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383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