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中美商都比较——德莱塞与张欣笔下的纽约与广州
本文关键词:文学中的中美商都比较——德莱塞与张欣笔下的纽约与广州 出处:《浙江社会科学》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德莱塞的《我哥哥保罗》与张欣《对面是何人》分别以纽约和广州为背景,写两个为"演艺梦"而狂的人生故事。相比而言,德莱塞的城市写作意识是超前或理性上自觉的,张欣对广州的小说呈现则具有一种道德情感性更强的半自觉。这既体现了两个现代商都的发展阶段差异,也折射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现代人格形成。两位作家都运用了矛盾叙述和夹叙夹议的方法,重点关注被商业气息尽染的城市空间和极易遭遇"突变"的现代人生。他们最可贵的相似之处,在于都特别地强调一个重要问题,即被经济活动"解放"了的现代人,是否真能把握好"幸运",让自己配得上这么多财富、机遇和亲人的关爱?对这两部城市小说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城市文学的特点和得失,以及文学如何积极参与了现代城市建设。
[Abstract]:Dreiser's "my brother Paul" and Zhang Xin "who is opposite" are set in New York and Guangzhou, respectively, to write two life stories about "A Dream for Performing Arts." Dreiser's urban writing consciousness is in advance or rational consciousness, Zhang Xin's novels in Guangzhou has a stronger moral feelings of semi-consciousness, which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modern commercial capital stage difference. It also reflects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personality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Both writers use the methods of contradictory narration and intertwined narration. Focus on commercial urban space and modern life prone to "mutation". Their most valuable similarity lies in the special emphasis on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is, the modern people who have been "liberated" by economic activities, are they really able to grasp "good luck" so that they deserve so much wealth, opportunity and the love and care of their loved one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se two urban novels will help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gains and losses of Chinese urban literature, and how literature has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ties.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分类号】:I106.4-03
【正文快照】: 当下中国的城市文学创作日益繁荣, 也悄然形成日趋激烈的竞争局面。 如近日上海学术界已经明确提出要合力建设多元而丰富的 “文学上海”。(1)目前我们的城市文学确实存在数量多、力作少、日趋同质化、创作有困境的真实问题,加上在图书的阅读发行市场上,商业的机制过于强大,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世旺;;国内德莱塞研究述评[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2 郑文莉;;悲剧的美国 现实的批判——从德莱塞作品探析美国的民主、道德与法制[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6年03期
3 梁华;;论德莱塞小说创作的外省意识[J];齐鲁学刊;2007年04期
4 刘朝君;;德莱塞身后的女人们[J];世界文化;2008年03期
5 车俊思;程力;;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论德莱塞笔下“美国梦”的嬗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张祥亭;杨吉风;;在“边缘处”叙事的德莱塞[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7 许汝祉;简论德莱塞[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8 杨江柱;;德莱塞与《美国的悲剧》[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9 杨江柱;;德莱塞与《美国的悲剧》[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10 张志强;德莱塞再认识──纪念德莱塞逝世50周年[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崔秀兰;苑光辉;;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嘉莉形象新解[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兰守亭;德莱塞:美国文学的《最后一位巨人》[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程征;德莱塞:为美国照相的记者[N];中华新闻报;2005年
3 舒时;金融危机并不会让欧元取代美元[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4 齐宏伟 (南京师范大学);背向救渡,转身离去[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5 周力军;生活永远是美好的[N];中国审计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明丽;美国文学发展驱动力中的新闻因素[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世旺;对话:经济学视野里的德莱塞小说[D];湘潭大学;2004年
2 王潇琳;德莱塞小说中的城与人[D];上海大学;2011年
3 吴芹;德莱塞小说的悲剧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马小艳;德莱塞在中国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马秀丽;德莱塞长篇小说创作与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的消费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马慧;德莱塞创作的现代主义特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邱晶;德莱塞笔下破碎的“美国梦”及其悲剧审美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付香媛;德莱塞小说非道德性人物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9 杨奇;笃信、质疑到重构:论德莱塞小说中的“强者”意识[D];江南大学;2011年
10 张丽;论德莱塞作品中的消费主义和宗教传统[D];黑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978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397866.html